科室: 小兒外科 主任醫師 鍾斌

  腸套疊發病病因至今尚不明確,成人腸套疊中80%-90%為器質病變如腫瘤引起,小兒絕大多數腸套疊為原發性。一般認為是腸蠕動失去節律性和腸管環肌痙攣所致,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飲食性質改變如新增輔食。

  2、嬰兒回盲部活動性大,迴盲瓣肥厚,該區淋巴組織豐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易引起充血、水腫,腸蠕動易將回盲瓣向前推移,並牽拉腸管形成腸套疊。還有作者認為與腸道內腺病毒、輪狀病毒感染有關。小兒繼發性腸套疊較少。

  治療方法

  B超監視下水壓灌腸復位,是目前國內非手術治療急性腸套疊較好方法,它簡便直觀,影象典型,復位中可追蹤觀察包塊部位及復位情況,並可以避免行鋇劑灌腸及空氣灌腸X線對人體的影響。

  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以下方面情況:

  1、注意觀察套疊鞘部水充盈情況,如患兒哭鬧腹壓增高時,應停止注入生理鹽水,防止區域性壓力過大引起醫源性腸穿孔。

  2、對於低齡嬰兒,灌注壓力<70mmHg,注入生理鹽水量(<500ml)。因為嬰兒腸管較細、管壁較薄,易發生血運障礙致腸管壞死、腸穿孔。

  3、如腸套疊包塊固定於某一位置難以退套時,應注意維持正常壓力範圍,持續5-10分鐘,以提高腸管鬆解成功率。

  4、術中囑家長將患兒頭偏向一側,避免因灌腸腹壓增高使患兒吐嗆引起窒息。

  5、復位後6-8h觀察患兒腹部情況及大便是否有活性炭成分排出,排除腸套復位不完全以及再次腸套疊發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