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小兒外科 主任醫師 王維林

  腸套疊是嬰兒期最常見的急腹症,是腸管的一部分及其相應的腸繫膜套入鄰近腸腔內引起的腸梗阻,是嬰兒期特有的疾病。發病率在1歲以內最多佔60%以上,以4~10個月嬰兒更多是發病高峰。2歲以後隨年齡增長髮病逐年減少,5歲以後發病極罕見。男女之比為2~3:1,男孩明顯多於女孩。我們自1982~1985年共收治小兒急性腸套疊927例,其中男性643例,女性284例,男女之比為2.26:1。各年齡均可發病,以嬰兒最多見,2歲以內854例,其中4~10個月發病者佔半數以上(55%)。最小年齡2個月。腸套疊一年四季均有發病,以春末夏初(3~5月份)發病率最多,可能與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腺病毒感染有關。夏、冬次之,秋季(9~11月份較少見。我國小兒急性腸套疊的發病率較歐美為高。

   腸套疊絕大多數為原發性腸套疊,發病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飲食改變。嬰兒在生後4~10個月,正是新增輔食及增加乳量的時期,也是腸套疊發病高峰期。由於嬰兒腸道不能立即適應所改變食物的刺激,引起腸道功能紊亂,導致一段腸管套入另一段腸腔內引起腸套疊。

  2、回盲部解剖因素。嬰兒腸套疊中回盲型約佔95%,嬰兒期回盲部遊動性大,迴盲瓣過度肥厚,嬰兒90%迴盲瓣呈脣樣凸入盲腸,長達1cm以上,加上該區淋巴組織豐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後易引起充血、水腫、肥厚,腸蠕動易將回盲瓣向前推移,並牽拉腸管形成套疊。

  3、病毒感染。1955年Kiellen首先在腸繫膜淋巴結中分離出腺病毒並認為可能是引起腸套疊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醫科大學報導在37例急性腸套疊患者兒中有4例從淋巴結中分離出腺病毒,其中有1例同時在糞便及咽部培養中也同樣分離出腺病毒,病毒分離陽性率為21.62%,陽性者病理淋巴結檢查,可見淋巴濾泡增生。

  4、腸痙攣及自主神經因素。由於各種食物、炎症、腹瀉、細菌或寄生蟲毒素等刺激腸道產生痙攣,使腸蠕動功能節律紊亂或逆蠕動而引起腸套疊。

  5、遺傳因素。近年來有人報導腸套疊有家族發病史。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