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肝膽外科 主任醫師 孫文兵

  肝血管瘤是最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如果瘤體較小,無明顯症狀,可隨訪觀察;如果血管瘤體積較大(≥5cm),且生長趨勢明顯或/和產生明顯臨床症狀時,則需要積極治療。開腹肝切除術是肝血管瘤的傳統治療方法,但創傷大、併發症多、住院時間較長。臨床醫生實施開腹手術治療肝血管瘤通常承擔著較大的心理壓力,因而嘗試使用更微創的治療手段。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改善,外科醫生開始嘗試採用腹腔鏡下肝切除治療肝血管瘤。然而,腹腔鏡下肝切除治療肝血管瘤的技術難度大,控制術中出血是手術的難點和關鍵。術中出血主要來源是解剖肝門時發生肝外血管出血及斷肝時血管出血,處理措施包括降低中心靜脈壓、Pringle法阻斷第一肝門、Ligasure處理直徑<3 mm血管等。這些方法的學習曲線時間較長,加之肝血管瘤血供豐富,術中操作稍有不當,即可能引發難以控制的大出血。因此,中轉開腹率仍較高。

  近年來,射頻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療越來越多地用於肝血管瘤的臨床治療,顯示了療效明確、微創、安全等優點以及良好的應用前景。RFA治療大肝血管瘤(5~9.9 cm)的文獻結論較一致,認為RFA可作為治療大血管瘤的首選方案之一。但是,RFA治療巨大肝血管瘤(≥10 cm)尚存爭議,主要原因是肝血管瘤體積巨大、消融時間過長、易發生消融相關併發症。作者團隊將腹腔鏡下肝切除和RFA技術相結合,成功完成腹腔鏡下RFA輔助瘤體內切除巨大肝血管瘤治療。

  該術式既降低了手術難度,又避免了消融相關併發症。該術式的優勢有以下三種:

  1、預切線距正常肝組織1.0 cm肝血管瘤組織,消融和切除目標均為肝血管瘤組織,無需處理肝組織內的大血管和膽管,可避免肝內血管和膽管損傷的風險。而文獻報道的RFA消融輔助肝切除術的預切線均是肝腫瘤旁的正常肝組織,其不足之處是可能損傷肝內膽管,而導致術後膽漏和/或肝膿腫,消融處理直徑>4 mm大血管有困難。

  2、肝血管瘤預切線經RFA處理後,凝固、碳化、萎縮塌陷明顯,形成一條縱行凹陷消融帶。應用超聲刀沿消融帶可實現無血肝血管瘤切除,降低手術難度、縮短手術時間。

  3、與單純RFA治療肝血管瘤相比,此術式只消融處理預切線,無需消融整個瘤體,明顯減少消融時間,避免消融相關併發症的發生。

  綜上所述,腹腔鏡RFA輔助下瘤體內巨大肝血管瘤切除術既降低了手術切除難度,又避免了消融導致的肝內膽道損傷等相關併發症。我們的初步經驗旨在為巨大肝血管瘤的微創治療提供新思路。目前看來,此術式適合治療外生性、邊緣性巨大肝血管瘤,是否同樣適用於治療其他部位的肝血管瘤,尚待進一步探索。

    (A) 腹部增強CT顯示肝臟左外葉單發巨大血管瘤,最大直徑12.0 cm;

  (B) 消融預切線血管瘤; 

  (C) 肝血管瘤被完整切除;

  (D) 複查腹部增強CT:肝左外側葉血管瘤完整切除,無肝血管瘤殘留。

  (A) 腹部增強CT顯示肝右葉巨大血管瘤,最大直徑13.1cm; 

  (B) 消融預切線血管瘤; 

  (C) 術中超聲指引,確定肝臟實質內肝血管瘤的邊界(箭頭所指為肝血管瘤邊界,白色箭頭指處為消融後肝血管瘤組織,紅色箭頭指處為未消融的肝血管瘤)

  (D) 複查腹部增強CT :肝右葉血管瘤完整切除,無肝血管瘤殘留。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