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住院醫師 孫瑩瑩

  一、不要過度焦慮

  常用的發育標準值是同齡寶的平均值。為了便於監測兒童發展狀態,方便不同兒童之間的橫向比較,以及個體兒童在不同年齡段的發展變化,我們的教科書也好,我們的保健評估也好,我們的臨床部門也好,都必須要使用一個簡化了的指標,這個指標通常是某個群體裡大多數人的平均值。恰當的是,用一個正常的區間來衡量,這個正常區間學術一點的描述就是“平均值±1個標準差”,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只要在什麼範圍內就是正常的,不用擔心”。給大家看一個圖,一個統計裡非常常用的“鐘形圖”:

  舉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

  1、根據“2抬4翻6會坐”的教科書理論,如果你家娃正好第二個月抬頭,他抬頭的水平能力就位於在橫軸正中間那個“0”所標註的位置,恭喜你,你的寶寶就是一個“教科書寶寶”,完全符合教科書所描述的抬頭髮展軌跡。

  2、如果你家娃一個半月就抬頭,或者2個半月抬頭,他抬頭的發展水平就大概處於深藍色的區域,那麼也不用擔心,孩子處於正常範圍(“平均值±1個標準差”)。

  所以,我們不要因為“別的孩子10個月就會走路,我們家的12個月還沒有走”就過度焦慮,比較是無法避免的,也是必須的,但是儘量拿孩子的發展水平去和“正常範圍”比,拿孩子的在自己不同年齡段的發展變化比,而不是和某一個特定的個體比。

  二、不要把全部問題“大而化之”

  當發育指標低於同齡人的平均值時,要引起重視。和一些媽媽對孩子發展某個點的過度焦慮不同,也有一些媽媽則信奉相反的原則:“孩子的發展有個體差異,所以,我絕不會拿我的孩子去和其他人的孩子比較,也不相信任何醫生的建議,他們都是聳人聽聞的。”這其實也是一個不正確的極端。

  舉例:

  我在國內某兒童醫院工作的時候,總會隔三差五見到一些孤獨症(也就是俗稱自閉症)的孩子,讓我非常最痛心的是,來就診和做評估的時候,很多孩子已經3歲了或者更大了,他們的語言發育非常落後或者基本沒有語言,人際溝通意願和技能嚴重落後。在被診斷為孤獨症後,我通常也會多問一句:為什麼不早點來看?家人的回答是:“覺得他就是說話晚,其他沒有問題,自己會好”、“以為孩子就是內向,性格特點就是這樣”

  所以說,為人父母,真心不容易啊!既不能過度焦慮,將娃的每項發育和某一個特定的數值進行精確對比(要看參考範圍),或者將某一個“別人家娃”作為參考指標,也不能走另一個極端,將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小擔心全部“大而化之”,這一點我自己也深有體會。

  三、正常指標區間

  如果有指標在正常區間以下,或者在正常區間最低值以下,該怎麼辦呢?我就要考慮:是不是應該帶她去做個健康檢查?有沒有什麼原因?可以做哪些調整和努力?

  可能有父母朋友要問了,我們怎麼知道正常的“區間”是什麼呢?兩個途徑:

  1、諮詢專業的專科醫生。

  2、保持“育兒育己”的心態,做一個學習型父母,找一些權威的育兒書籍和指南來看。

  不建議只聽到零零散散的育兒知識或者網上查到的零散育兒建議,就馬上對自己的孩子下評判,或者實施育兒計劃。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