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性關節炎是由於嘌呤代謝紊亂,血尿酸增高,導致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及皮下組織而致的一種疾病。對於本病的急性發作,西醫治療大多采用藥物治療,如秋水仙鹼、非甾體類抗炎藥、皮質類固醇等,上述藥物存在用藥複雜、毒副作用較大的缺點。傳統針刺治療本病的取穴主要遵循區域性循經原則,主要取患肢關節附近脾經、腎經、膽經、胃經、膀胱經的五輸穴、原穴以及背俞穴,如膈俞、膀胱俞、腎俞等,並根據證型不同辨證加減。
一、理論依據
1、眼針療法
眼針是在眼眶周圍進行鍼刺以治療全身疾病的一種微針技術,它是鍼灸施術的一種特殊針法。理論基礎在於眼與經絡溝通,通達內外,聯絡臟腑。早在《內經》中就有“目部五臟分屬”的觀點。《靈樞·口問》:“目者,宗脈之所聚也”。《靈樞·大惑論》亦提及“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說明眼依賴五臟六腑精氣的濡養才能發揮生理作用。《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指出:“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之精”。說明經脈均直接或間接通過表裡經與眼發生聯絡。後世醫家所創的獨特的五輪八廓學說,將眼睛各部分與臟腑相聯絡,可用於說明生理病理機制。眼針中的下焦區用以主治臍以下疾病,其中包括下肢痛症,上焦區亦然。亦可配以對側心區,其理論依據在於《素問·至真要大論》裡的“病機十九條” 中“諸痛癢瘡,皆屬於心”。配以對側心區是針對本病急性發作時疼痛劇烈致心神不寧而影響睡眠的臨床特點所作的對症處理。眼針治病以同側病為主,眼針經絡傳導循行路線各走其同側,左右不交叉,因此主穴選擇時應取患側穴位。配穴主要起調整臟腑作用,取對側穴位亦可。
2、巨刺法
巨刺法是一種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施治的方法。《素問·繆刺論》曰:“帝日:願聞繆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與巨刺何以別之?歧伯曰: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以中其經,非絡脈也。絡病者,其病與經脈繆處,故命日繆刺”。《素問·調經論》:“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則巨刺之”。《標幽賦》也明確指出“住痛、移痛取相交貫之脈”。《靈樞·刺節真邪》“用針之類,在於調氣”。因此,可以採用針刺來調暢氣機,使之通則不痛。
從經絡生理來看,經絡系統分佈於手足之陰、陽,是左右對稱分佈的,奇經八脈的任督之脈是前後相對稱分佈,且經絡本身還要“上下相連,左右貫通”,以“維筋相交”等。全身經絡左右上下貫通,通過針刺對側穴位則可調暢氣血、疏通經絡,從而治癒疾病。正如《鍼灸大成》指出:“巨刺者,刺經脈也,痛在左而右脈病者,則巨刺之,左痛刺右,右痛刺左,中其經也”。巨刺法治病的機理,主要是調整機體兩側的經絡,以使之通暢。
3、遠道刺法
遠道刺法屬於《內經》中的九刺中的一種。如《靈樞·官針》篇日:“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俞也”。故遠道刺是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循經遠道取穴的一種刺法。《素問·五常政大論》曰:“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病在上,取之下”指頭面及上肢疾患可取下肢的穴位。具體而言,指頭面部疾患可循經遠道取穴,上肢部疾患可用下肢同名經對應取穴。《內經》在有關經絡理論探討中,詳細記載了手足同名經的上下貫通,兩側同名經的左右交匯,並闡述了手足同名經在疾病傳變和治療作用上是相互關聯的。同樣地,“病在下,取之上”,除本經下病上取外,亦可根據“同氣相求”即手足同名經上下貫通的理論,下肢疼痛的疾病,取上肢對應穴位治療。
二、眼針結合巨刺法和遠道刺法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經驗
1、眼針鎮痛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最大痛苦在於關節疼痛,並伴有關節紅腫發熱,活動受限等急性期炎症表現。因此患者來診首要任務是鎮痛。符文彬教授在臨證時首先選用眼針的主穴鎮痛,療效較滿意。一般根據患者疼痛關節在上肢或下肢而選擇上焦區或下焦區。針刺方法:取0.35
mm X25 mm一次性毫針沿眶緣外0.5cm處快速刺人,直刺或斜刺時深度均以達到眼眶骨膜為度。
2、巨刺法結合遠道刺法進一步緩解疼痛
通常在運用眼針療法後,患者關節疼痛已大為減輕,但關節附近仍常會遺留少許緊痛不適。此時,用巨刺法結合遠道刺法使患者關節疼痛進一步緩解。“巨刺”取穴在患關節對側,“遠道刺”取穴在上肢(對於患關節位於下肢而言),二者結合,所刺第二針的取穴採用左右上下交叉對應取穴。根據患關節具體位置不同而靈活選用不同穴位,若受累關節為左側第一跖趾關節,則選右側三問穴;若受累關節為右側踝關節,則選用左側陽池或陽谷穴。
除了根據上述遠道刺法所得“下肢疾患可用上肢同名經對應部位取穴”結論外,選擇用這幾個特定穴尚有下述理論依據:《靈樞·九針十二原》“所注為輸”,三問穴屬大腸經五輸穴中的輸穴,為經氣所注,似水流由淺人深,脈氣較盛。《難經·六十八難》:“輸主體重節痛”。《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是主津液所生病者”與本病的中醫病因病機——痰溼濁毒內停,痰濁瘀阻經絡有密切關係。陽池穴為三焦經的原穴,“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類經·藏象類》指出: “三焦氣治,則脈絡通而水道利”。“五臟有疾也,當取之十二原”,針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氣通達,促進體內津液代謝。
3、與治療本病的傳統針刺方法對比
對於痛風性關節炎的急性發作,一般採用兩針鎮痛(第1針為眼針,第2針為體針)。取穴精簡,不必額外運用灸法、刺血、火針、中藥貼敷等外治療法。查閱近10年來針刺治療該病的文獻,發現多數醫家採用針刺井穴、合穴、輸穴或阿是穴作為主穴,再根據證型或疼痛部位的不同在主穴基礎上增加區域性腧穴,取穴較多。例如何匡吾以單純針刺法治療70例本病患者,急性期取病變部位所經脈的井穴。伴發熱加大椎、合谷、內庭;偏溼熱加陰陵泉、三陰交、公孫;偏痰瘀加血海、豐隆、足三裡;偏肝腎不足加太溪、太沖。緩解期取患側足三裡、陽陵泉、陰陵泉、三陰交、太白、八風;上肢患側取曲池、八邪。馬小平。以行氣活血,化溼除痰為治則,選用曲池、血海、三陰交、太溪為主穴,並隨症加減:肩痛加肩髑、肩井;肘痛加陽池、外關;膝痛加膝眼、陽陵泉;踝痛加丘墟、懸鐘;拇趾痛加大都、太沖。宣麗華等針刺治療痛風性關節炎38例,選用太沖、陽陵泉清熱止痛,足三裡、三陰交健脾助運,築賓補腎清濁,支溝通利三焦。
3、驗案舉例
黃某,女,67歲,初診El期:2008年7月8日,最近1次複診日期:2010年9月2日。患者已有痛風反覆發作史4年,近2年堅持每週1次至門診鍼灸治療控制病情。2010年9月1日晚飯食用菠菜後,夜間睡覺時突然出現右足踝部劇烈疼痛而驚醒,未服用任何藥物。翌日早晨即至門診就診。查體:右足內、外踝關節區域性紅腫,膚溫稍高,壓痛明顯,活動受限,行走活動不便。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查血尿酸495~mol/L。採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讓患者自評疼痛程度:患者自覺疼痛為10分。
西醫診斷:痛風性關節炎(急性期);中醫診斷:痛風(溼熱蘊結)。治療經過:選取右下焦區,輕刮針柄,患者訴針刺處出現酸脹感時囑其緩慢活動右踝關節。約半分鐘後患者自覺疼痛大為緩解,再測視覺模擬評分(VAS)時評分為3分,但仍覺得外踝部有緊痛不適,再選取左側陽谷穴。患者遺留的緊痛不適進一步緩解。囑其活動關節,緩慢行走。2 min後患者訴疼痛已基本消失,第3次測VAS評分為0.5分。符導在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時並不拘泥於臟腑辨證而增加相應的腧穴,而是從痛證的關鍵所在——疼痛人手,運用整體辨證及經絡辨證思想,結合經典,提煉出精當的取穴方法,使患者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取穴多而產生的二次疼痛,臨床需要,療效迅速確切,值得借鑑推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