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及/或尿酸排洩減少所引起的一種晶體性關節炎,臨床表現為高尿酸血癥和尿酸鹽結晶沉積所導致的特徵性急性關節炎、痛風石形成、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並可發生尿酸鹽腎病、尿酸性尿路結石等,嚴重者可出現關節致殘、腎功能不全。痛風常與中心性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壓以及心腦血管病伴發。
現代醫學對其急性期主要採用秋水仙鹼、非甾體類抗炎藥、糖皮質激素;間歇期和慢性期的治療主要採用丙磺舒、苯磺唑酮、苯溴馬隆、別嘌呤醇等治療。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但仍缺乏長期有效的治療方法,且因其毒副作用病人難以接受治療,而中醫藥治療對患者的長期生活質量有很大提高。
【病機治法】
患者素日過食醇酒厚味,膏粱辛辣,熱毒、溼熱毒邪內伏於臟腑,或由腎失開合、三焦不利等原因致濁毒不能排出體外,毒邪內伏,此為痛風發作的根本原因。如《萬病回春》所言“一切痛風肢節痛者,痛屬火,腫屬溼……所以高粱之人,多食煎炒炙梗迫餿任錼粼喔曰紀捶紜⒍翊⒂婦藝咦疃唷!幣虼耍靨逖羰喔仍潭臼切緯扇缺緣哪讜讜潁飧蟹綰埃廡耙詼荊紗誦緯扇榷竟ビ謔腫愎牆凇U紜噸畈≡春盥邸費裕骸叭榷酒釉喔觶ビ謔腫悖腫閽{熱赤腫疼痛也。”由此可見,素體陽盛,臟腑積熱蘊毒伏藏於內是形成熱痺的內在原因,而外感風寒溼邪,從陽而化熱是形成熱痺的外因,內外相互助作用的結果,是形成熱毒氣攻於手足骨節,留滯筋脈,痺阻經絡的根本依據。
痛風的主要矛盾在於復發,復發的主要根源是伏邪內蘊,待機而發。患者體內血尿酸持續增高,遇到誘因則可導致急性發作。增高的血尿酸屬中醫“血毒”、“濁毒”之辯證範圍。故間歇期主要表現為血毒、濁毒內蘊,符合祖國醫學伏邪內蘊的觀點。痛風患者多因“遺邪內伏,而後復發”之類,故痛風屬“血毒”、“濁毒”之辯證範疇。
痛風性關節炎的基本治法是祛毒,祛毒之法分為六種。清熱解毒是用甘涼、甘寒的藥物清解透發毒邪外出;燥溼解毒是用苦寒的藥物攻伐溼毒,有助於截其源流,去除毒邪膠黏之性;活血解毒既是用活血的藥物破血解毒;可以使毒邪崩解、血脈暢通,有助於驅毒外出;利溼排毒即祛邪要有出路。出路之一在於利小便。利小便選用清熱利尿藥物以利尿排毒,使毒邪從前陰而出。清熱排毒即清瀉內伏之熱毒,通臟腑、瀉濁毒,取釜底抽薪之意使熱毒、濁毒從大便而出;益氣化毒用於因毒邪日久,正氣虧損,深入血脈膠膩之溼瘀毒邪,解毒、排毒之法難以奏效,需用益氣健脾之法,緩緩託毒化毒而出,方可使餘毒得淨,正氣得復。
【常用良方】
痛風性關節炎急性期以標實證為主,緩解期以本虛標實證為主,共分為三型進行辯證:
1、五味消毒飲、三妙散加減
用於急性期熱毒熾盛,攻於肢節證。證見足趾關節皮膚髮紅,腫脹,區域性灼熱,行走艱難,疼痛劇烈如虎之齧,晝輕夜重,或全身發熱,煩渴汗出,舌質紅,苔薄黃燥,脈數。
辯證:熱毒內盛,攻注肢節。
治法:清熱解毒,通絡止痛。
方藥:金銀花24g 連翹12g 蒲公英18g 紫花地丁15g 大黃9g 黃柏12g 薏苡仁30g 丹皮15g 赤白芍各15g 生甘草12g
川牛膝24g 土茯苓30g。
2、萆Z分清飲、芍藥甘草湯加減
用於內釀溼毒,留注於下證。症見:足趾或其他關節以腫脹為主,或有關節積液,疼痛難以忍受,不分晝夜,隱隱作疼,區域性灼熱,骨節重著,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辯證:溼熱濁毒,留注骨節。
治法:利溼排毒,消腫止痛。
方藥:萆Z30g,土茯苓30g,雲苓30g,生甘草9g,澤瀉30g,白花蛇舌草24g,川牛膝24g,山慈菇12g,黃柏12g,大黃6g。
3、防己黃芪湯、豬苓湯加減
用於緩解期脾虛溼盛證
症見:關節疼痛時愈時發,但血尿酸增高,小便混濁,神萎倦怠,尿少乏力,大便不爽,口淡無味,舌淡胖苔薄白或膩,脈滑數。
辯證:脾氣虧虛,內生痰溼。
治法:健脾益氣,利水排毒。
方藥:防己12g,生黃芪30g,生白朮12g,蒼朮30g,防風15g,萆Z30g,土茯苓30g,生薏苡仁15g,車前草30g,澤蘭15g,澤瀉15g,豬苓15g,茯苓15g,山藥15g。
【驗案賞析】
宋志強,男,54歲。左膝及右第一大趾趾跖關節反覆腫痛3年。3年前左膝關節腫痛,繼之遊走性右第一趾跖趾關節和右肘關節疼痛,於省立醫院就診,血尿酸520mmol/L,診為痛風性關節炎,曾服西藥治療,效差。此後反覆發作,喝酒後復發次數增多。現症見:左膝及右足第一趾跖關節疼痛,夜間加重,右足第一趾跖關節處腫脹,觸之灼熱,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證屬熱毒熾盛,攻注骨節證,治擬清熱解毒。方藥:大黃9g,土茯苓30g,薏苡仁30g,豬苓30g,白芍30g,虎杖20g,白花蛇舌草24g,甘草12g,水蛭6g,連翹15g,夏枯草12g,上方6副水煎每日分兩次服。並囑戒酒、禁食含嘌呤高的食物、多飲水。
二診關節痛明顯輕,夜寐安,苔脈同前,守法予原方水範為丸,每日兩次,每次3g,諸症緩解,至今未復發。
①已病防變:患者久嗜肥甘厚味,溼熱內蘊化毒,毒邪蘊結臟腑,邪毒內伏,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言:“熱毒氣從臟腑出,攻於手足,手足則{熱赤腫疼痛也。”溼熱毒內生,充斥血脈,遇外邪引動而毒發於外,痺阻經絡,攻注骨節,故左足及右膝第一跖趾關節腫痛;酒為溼熱之最,飲酒後溼熱加重,毒熱愈盛,故喝酒後復發次數多;夜則血行遲緩,故晝輕夜重,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為熱毒熾盛之徵象。在治療上,大黃通利大便,土茯苓、薏苡仁、豬苓清熱利溼,通利小便,通利二便使邪有出路;白芍、甘草緩急止痛;虎杖、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水蛭、連翹、夏枯草活血化瘀,消腫散結。
②未病先防:《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尤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當今世人不合理膳食者,多有高脂血症、高血糖病、高尿酸血癥等,說明過食膏粱厚味,辛辣肥甘,醇酒肉膩,膏剩之餘毒,必是深入血脈膠膩之溼瘀毒邪,解毒、排毒之法是治其標,難以根治,在緩解期需用益氣健脾解毒之法,緩緩託毒化毒之品,長期服之。因此在未發作之前,常年服通大便、利小便的水丸,防止復發。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