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肛腸科 副主任醫師 孟泳

潰瘍性結腸炎
    【 病史採集 】

    病史的內容主要包括:腹瀉腹痛、粘液膿血便、裡急後重、發熱、消瘦、貧血及其它相關症狀,同時要描述發病、復發及加重的誘因、既往的診療過程。濟南市中醫醫院肛腸科孟泳

    【 物理檢查 】

    要注意腹膜刺激徵及關節、眼、口腔、肝、脾等腸外表現。

    【 輔助檢查 】

    1.常規檢查血、尿、糞及肝、膽、脾等B超。

    2.大便培養連續三次,大便中找阿米巴。

    3.腸鏡及腸粘膜活檢。

    4.鋇灌腸檢查。

    【 診斷要點 】

    1.臨床表現:有持續性或反覆發作性粘液血便、腹痛伴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狀。既往史及體檢中要注意關節、眼、口腔、肝膽等腸道外表現。

    2.腸鏡所見:

    (1) 粘膜有充血、水腫、多發性淺表潰瘍。病變大多以直腸開始,呈瀰漫性分佈。

    (2) 粘膜粗糙呈顆粒狀、脆、易出血,或附有膿性分泌物。

    (3) 可見假息肉,環形皺襞變鈍或消失。

    3.粘膜活檢:呈炎症性反應,同時常可見糜爛、隱窩膿腫、腺體排列異常及上皮變化。

    4.鋇灌腸所見:

(1)    粘膜粗亂及/或有細顆粒變化。

(2)    多發性潰瘍或有假息肉。

(3)    腸管狹窄、縮短、結腸袋消失可呈管狀。

    5. 在排除菌痢、阿米巴腸炎、慢性血吸蟲病、腸結核、克隆氏病、放射性腸炎的基礎上,可按下列條件診斷:

    (1) 根據臨床及腸鏡所見三項中之一項及/或粘膜活檢可以診斷本病。

    (2) 根據臨床及鋇灌腸所見三項中之一項可以診斷本病。

    (3) 臨床症狀不典型而有典型腸鏡所見或鋇灌腸所見者可以診斷本病。

    (4) 一個完整的診斷應包括臨床表現、嚴重程度、病變範圍及病變分期。

    【 鑑別診斷 】

    1.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蟲病、腸結核、真菌性腸炎。

    2.結腸癌、克隆病、過敏性腸炎、缺血性腸炎、放射性腸炎等。

    【 治療原則 】

    1.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分期而採用不同的方案。

    2.內科治療:

    (1) 一般治療:暴發型及急性發作期病人應臥床休息,可適當鎮靜並禁食數日,其它型別的病人可予易消化、少纖維營養豐富的食物,避免食用乳製品。注意控制使用解痙藥。

    (2) 抗炎藥物:柳氮磺胺吡啶及5-氨基水楊酸。

    (3) 腎上腺皮質激素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主要應用於潰瘍性結腸炎急性期及嚴重病例。

    (4) 免疫抑制劑:在應用抗炎藥或激素無效的病人可改用或加用其它免疫抑制劑如硫唑嘌呤等。

    3.外科治療:

    手術指徵:

(1)    腸穿孔或瀕臨穿孔。

(2)    大量或反覆出血。

(3)    腸狹窄併發腸梗阻。

(4)    癌變或多發性息肉。

(5)    中毒性巨結腸內科治療無效。

(6)    結腸周圍膿腫或瘻管形成。

(7)    長期內科治療無效,影響兒童發育。

    【 療效標準 】

    1.治癒:症狀、體徵消失,鋇灌腸及腸鏡檢查所見病變消失或僅留有瘢痕等而無活動性潰瘍。

    2.緩解:臨床症狀、體徵消失,但腸鏡、鋇灌腸仍見腸粘膜病變有充血及其它輕度炎症活動病變。

    3.無效:經治療臨床症狀及體徵無好轉甚至加重,鋇灌腸及腸鏡檢查所見與治療前無好轉甚至加重。

    【 出院標準 】

    達到治癒或緩解者可出院。

克  隆  病
    【 病史採集 】

    病史內容主要包括腹瀉、腹痛、便血、發熱、消瘦、貧血及其它相關症狀,同時要描寫病史發生、發展及診療過程。

    【 物理檢查 】

    注意腹部體徵及腸外表現。

    【 輔助檢查 】

    1.除常規檢查外主要是糞便的檢查,如糞便培養等。

    2.腸鏡及腸粘膜活檢。

    3.鋇灌腸。

    【 診斷要點 】

    確診本病:

    1.以下⑴、⑵、⑶+⑷或⑸或⑹之一。

    2.以下⑷+⑴、⑵、⑶之二項。

(1)    非連續性或區域性腸道病變。

(2)    腸道呈鋪路石樣表現或縱行潰瘍。

(3)    腸道腫塊或狹窄。

(4)    非乾酪樣肉芽腫。

(5)    裂溝或瘻管。

(6)    肛周病變。

    3.均須排除其它腸道疾病。

    【 鑑別診斷 】

    1.小腸克隆病需與急性闌尾炎、小腸淋巴瘤、腸結核、十二指腸球后潰瘍等鑑別。

    2.結腸克隆病需與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疾病、缺血性腸炎、結腸癌等鑑別。

    【 治療原則 】

    1.一般治療  休息,病情較重者應臥床休息。少渣、易消化、富營養飲食,忌濃茶、酒、咖啡等,注意水電解質平衡。

    2.內科治療:

    (1) 抗菌藥:柳氮磺胺吡啶及5-氨基水楊酸。

    (2) 腎上腺皮質激素及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3) 免疫抑制劑:抗菌藥和腎上腺皮質激素無效時,可試用免疫抑制劑如硫唑嘌呤。

    3.外科治療:

    手術適應證:

(1)    藥物治療無效;

(2)    腸梗阻;

(3)    影響生長髮育;

(4)    腸瘻;

(5)    反覆出血;

(6)    中毒性巨結腸;

(7)    癌變;

(8)    腸穿孔;

(9)    肛瘻和肛周膿腫;

(10)有嚴重全身併發症。

    【 療效標準 】

    1.治癒:症狀、體徵消失,腸鏡及鋇灌腸顯示腸道瘢痕形成或病變消失。

    2.緩解:症狀、體徵消失,但腸道病變仍未完全癒合。

    【 出院標準 】

    達到治癒或緩解標準者可出院。

腸  結  核
    【 病史採集 】

    病史中主要描述腹痛、大便習慣改變,腹塊及全身中毒症狀,尤其要注意既往有無腸外結核病史。

    【 物理檢查 】

    主要注意腹部體徵、淺表淋巴結等體徵。

    【 輔助檢查 】

    1.血沉、胸片,大便常規及培養、找抗酸桿菌等。

    2.結核菌素試驗。

    3.腸鏡及腸粘膜活檢。

    4.鋇灌腸或鋇餐。

    【 診斷要點 】

    1.原有腸外結核病史。

    2.腹痛、腹瀉、便祕、發熱、盜汗等。

    3.腹部體徵有右下腹壓痛、腫塊或腸梗阻。

    4.典型的X線徵象。

    5.腸鏡徵象。

    6.必須排除其它腸道疾病。

    【 鑑別診斷 】

    主要與克隆病、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癌、阿米巴腸病、慢性血吸蟲病、慢性闌尾炎、淋巴瘤等鑑別。

    【 治療原則 】

    1.休息,營養;

    2.抗結核治療;(詳參“肺結核”一章)

    3.對症治療:如水、電解質平衡等;

    4.手術治療:

    適用於:

(1)    腸梗阻;

(2)    腸穿孔;

(3)    大出血。

    【 療效標準 】

    1.治癒:症狀、體徵消失,腸鏡顯示原有病變已瘢痕化。

    2.緩解:症狀、體徵大部分消失或完全消失,腸鏡顯示病變潰瘍有癒合趨勢。

    【 出院標準 】

    達到治癒或緩解者可出院。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