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和高危因素膽囊癌是最常見的膽道惡性腫瘤,在美國今年大約有5000例的新增病例。膽囊癌診斷時年齡一般在70-75歲之間,女性多於男性,兩者比為3:157-60。世界範圍內,最多見於以色列、墨西哥、智利、日本和美國土族婦女,尤其是新墨西哥州。膽結石是膽囊癌最重要的高危誘發因素,尤其是伴發膽囊炎的患者。其它高危因素包括膽囊鈣化(瓷化膽囊),膽囊息肉,傷寒攜帶者以及致癌物接觸(如氮芥,亞硝胺)。
遺憾的是,膽囊癌多數確診病例均為腫瘤晚期,無法進行手術。其臨床表現通常並無特異性,如腹痛、體重下降、食慾下降、噁心、急性膽囊炎、黃疸。近20%可切除患者均是在偶然情況下確診。目前尚無特異實驗室檢查或標記物用於輔助診斷。對於B超發現可疑團塊患者應行進一步檢查,包括CT或MRI、肝功能、胸片以及腹腔鏡檢查疾病分期。如無遠處轉移,腹腔鏡也可做為手術治療的手段。B超檢查如發現息肉樣變,則在膽囊癌根治前考慮膽囊切除。對於伴有黃疸的患者,應進一步行輔助檢查,如ERCP(內窺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PTC(經皮肝膽管造影術)或MRP(核磁共振膽管造影術)。
對於術中偶然發現、可以手術切除的膽囊癌患者,可行膽囊切除、肝整塊切除及淋巴結清掃,膽管切除可以選擇。此方法可以提高生存率。對於伴有黃疸或B超發現團塊的患者,在輔助檢查確定病灶可以切除的條件下,上述手術方式同樣適用。對於成像檢查發現團塊的病人,應進一步行CT或MRI、肝功能檢查、胸片、外科會診以及殘存肝功能的評估。對於伴有黃疸的患者,應進一步行CT或MRI、肝功能檢查、胸片、外科會診以及ERCP(內窺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PTC(經皮肝膽管造影術)/MRC(核磁共振膽管造影術)。對於術後病理證實為T1a期的患者,如果切緣陰性(膽囊被完整切除),則可只進行隨訪;如膽囊並未完整切除,需再次進行手術。對於T1b期或更晚期的患者,應在CT/MRI和胸片確認無遠處轉移後,考慮手術切除。對於可手術切除的患者,都應切除肝葉並行淋巴結清掃,膽管切除可以選擇。
此外,進行腹腔鏡手術的患者還應切除肝門,因為術後此區域容易出現復發。術後除T1,N0期的其他患者,都應行基於5-FU方案的化療和放療。一項小規模試驗結果顯示,完全切除術後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接受5-FU化療和放療聯合治療後可有提高(分別為64%和33%)62。令人遺憾的是,由於膽囊癌病例數相對較少,目前僅有一項隨機臨床三期試驗評價了輔助療法對膽囊癌手術術後生存率的影響。
對於腫瘤無法切除、無明顯遠處轉移、不伴有黃疸的患者,可選擇基於5-FU方案化療聯合放療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儘管如此,患者的總生存率仍然很低。由於目前尚未發現能顯著提高總生存率的治療手段,對於無法手術切除的患者可考慮支援療法或進行臨床試驗。最近一項小型試驗(8位患者)的研究結果顯示,卡培他濱口服可有效對抗無法手術切除的膽囊癌;其中兩位患者完全起效,一半患者有一定效果。患者的平均存活時間為9.9個月65。
對於伴有黃疸、術前評估不能手術的患者,應考慮活體組織檢查以明確診斷。此類患者可以考慮在化療(吉西他濱和/或基於5-FU方案化療)開始前,行膽道減壓術作為故息治療。此外還可考慮進行臨床試驗、支援治療等方法。膽道減壓術聯合化療,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