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嬰兒的消化系統發育逐漸成熟和生長髮育的需要,純乳類(母乳或配方乳)餵養已不能滿足嬰兒全部能量及營養素的需要,嬰兒的食物需向成人固體食物轉換。若其他食物引入恰當,不僅可滿足營養需要,還能培養嬰幼兒對各類食物的喜愛和自我進食能力。
1、新增輔食的時間
嬰兒4~6月齡時體重多超過6、5~7、0kg,提示嬰兒消化系統發育已較成熟,如酶的發育、咀嚼與吞嚥能力的發育、牙的萌出等;已有豎頸、手到口動作等動作發育,可開始引入其他食物。嬰兒4~6月齡是輔食新增的“關鍵視窗期”。建議嬰兒新增輔食的月齡不能早於4月齡,也不宜遲於8月齡,多為4~6月齡。
2、新增原則
(1)新增順序
新增第一種其他食物的原則應是可補充鐵營養、易於消化又不易過敏的食物。強化鐵的穀類食物多為新增的第一種食物。其次為其他第一階段食物,如水果泥、根莖類或瓜豆類的蔬菜泥等。嬰兒第一階段食物主要幫助訓練嬰兒的咀嚼、吞嚥技能及刺激味覺發育,可補充少量維生素、礦物質營養,攝入量不宜影響嬰兒總能量攝入或改變生長速度,7~8月齡後逐漸轉變為嬰兒第二階段食物,直至過渡到成人食物;為保證主要營養素和高能量密度,7~12月齡嬰兒仍應維持乳量(800ml/天左右),攝入其他食物量有較大個體差異,以不影響乳類的攝入為限。幼兒則乳類攝入量以不影響主食的攝入為限(至少500ml/d)。
(2)逐漸適應
嬰兒接受一種新食物需要有適應的過程,故每種宜嘗試10~15次(5~7天)至嬰兒逐漸接受後再嘗試另一種新食物。單一食物引入的方法可刺激嬰兒味覺的發育,亦可幫助觀察嬰兒出現的食物不良反應,特別是食物過敏。新食物的量應由少到多,即從開始1勺,逐漸加量,即“由少到多,一種到多種”,至6~7月齡後可代替1~2次乳量。
(3)食物質地轉換
嬰兒的食物質地應隨年齡增長而變化,促進嬰兒口腔功能發育。如嬰兒4~6月齡時用泥狀食物訓練口腔協調動作及吞嚥能力;7~9月齡用碎末狀食物幫助嬰兒學習咀嚼,增加食物的能量密度;12月齡後可嘗試與其他家庭成員相同型別的食物,3歲前應避免容易引起窒息的食物,如花生、瓜子等堅果類食物。
(4)進食技能培養
嬰兒的進食技能發育水平與幼兒的進食習慣培養及生長髮育有關。如嬰兒4~6月齡時學習從勺中取食;7~9月齡時訓練用杯喝水;10~12月齡訓練用手抓食,指狀食物可幫助嬰兒進食、增加進食興趣,有利於眼手動作協調和培養獨立進食能力。
進食安排
除嬰兒早期按需哺乳外,3~4月齡後宜逐漸定時哺乳或進食,4~6月齡後夜間應不再進食,以便引入其他食物,培養良好進食與睡眠習慣。定時進食的餐次多少與嬰幼兒年齡、胃容量、食物的能量密度及每餐進食量有關,一般進餐5~6次/日。兒童每次進餐時間為20~25分鐘(<30分鐘),餐間不宜進食。
1、嬰兒
(1)0~3月齡:宜按需哺乳;3月齡後逐漸定時餵哺;
(2)4~6月齡:定時哺乳,約每3~4小時1次,5~6次/天;4月齡後夜間已可不再哺乳;
(3)7~12月齡嬰兒:定時進餐,5~6次/天,包括4~5次奶和2次穀類食物。
2、幼兒
兩餐主食、2~3次乳類與營養點心,餐間控制零食。1~2歲幼兒應分餐進食,鼓勵自己進食;2歲後的兒童應獨立進食。兒童自己決定進食量,不強迫進食,進食時不玩耍、看電視或家長追逐餵養;固定就餐時間與地點有助兒童建立良好進食習慣。幼兒可食用相應的配方奶或液體全牛奶、酸奶(不是奶飲料)。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