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學三年級的小朱因近段時間頻繁眨眼,媽媽帶他去醫院看了眼科醫生,被診斷為“結膜炎”,用了一段時間的眼藥後,卻發現症狀並未減輕,後來聽人說這病該去兒科就診。最後在兒科醫生處得知孩子原來是得了“抽動症”,經過藥物及行為治療後,孩子的病情終於得到了控制。
抽動症又名“抽動障礙”,是一種常見的兒童期起病的神經精神性疾病,男性明顯多於女性。在各年齡段中,小學生的發病率最高,溫州地區大約每百名小學生中有1~2名抽動症患兒。抽動症的初始症狀可以表現為眨眼、抽鼻、咽部發聲等,大部分患兒都有過被誤診的經歷,如被誤診為“結膜炎”、“鼻炎”、“咽炎”等,還有部分兒童從未就醫,因為家長把他們的行為看成是壞習慣。約半數兒童發病1年以後才被正確診斷。
除了以上症狀,抽動症患兒還可以表現為:聳肩、努嘴、做怪臉、張口、搖頭、甩手、踢腿等。這些變化多端的動作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自主、無目的、快速、刻板。抽動部位經常變換,動作此消彼長,時好時壞。當孩子緊張、焦慮、生氣、被驚嚇、興奮、疲勞時會加重,在注意力集中、放鬆、情緒穩定時可以暫時減輕。
什麼原因讓孩子患上此病?
1、遺傳因素:患兒父母患有此病的概率較普通人群高,有些家族中可有表兄弟姐妹好幾人患病的情況。
2、社會環境因素:電子產品(如平板電腦、智慧手機、電視機)的過度使用刺激,家庭氣氛不良、家庭暴力、父母關係不和睦、教育方式不當等。
3、飲食因素:咖啡因、甜味劑、食用色素、新增劑、飲料、西式快餐、膨化食品、奶油食品等都可能加重抽動症狀。
4、神經因素:神經遞質平衡紊亂。
得了抽動症,能治好嗎?
一部分輕症患兒不經治療,到青春期後症狀會自行消失;大部分患兒只要及早發現,堅持正確治療,在6個月~1年病情會得到控制;還有一些患兒即使經過治療仍然不能獲得滿意療效,症狀一直會延續到成年。
1、平時注意合理的教養,不驕縱、不苛責。
2、生活起居要有規律,睡前不要吃東西、喝茶,更不能吃巧克力等使大腦興奮的食品。
3、不喝具有興奮性、刺激性的飲料。
4、家長不能隨意減藥或停藥。
5、關懷和愛護患兒,耐心講清病情,給予安慰和鼓勵,不在精神上施加壓力,不要責罵羞辱,或體罰,儘量正常上學,避免產生自卑心理。
6、飲食宜清淡健康,不宜吃辛辣食品、燒烤食品、膨化食品、肥甘厚味、冷食飲料、食物新增劑、咖啡因、洋快餐等。
7、不看緊張、驚險、刺激的影視節目,不宜長時間看電視,玩電腦和遊戲。
8、心理治療: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需穩定患兒情緒,家長不要給孩子施加壓力,要耐心說服,少打罵。家長不要在患兒發作時予以正面制止,而應採用轉移其注意力的方法;對患兒適當放寬要求,不要強迫患兒進行其不喜歡的學習內容等,並根據患兒興趣多參加活動,有意識培養患兒良好的心理素質。並取得幼兒園或學校老師的密切配合。矯正認知能力,鼓勵日常生活中的點滴進步和優點,讓患兒體會到成就感和滿足感,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