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均壽命提高了很多,人口老齡化問題在日益增加。人的壽命越來越長,但是身體的衰老是自然規律,是無法抗拒的,原來不明顯的一些疾病,在現在就變得更加嚴重。
當然,生活節奏的加快、飲食結構的變化、環境的改變等等諸多因素也都同時作用在我們脆弱的軀體上。這些疾病裡比較常見的,人人都有隻是輕重的程度不同的是我們常說的所謂骨質增生,或者骨刺。其實指的都是骨關節病,或者叫做骨性關節炎。
骨關節病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見病、多發病。隨著我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有年輕化的趨勢。一些人是因為沒有合理的科學的體育鍛煉,發生了運動損傷,另一些人是因為缺乏適度的運動刺激,總之是或者運動太多或者運動太少,造成了關節軟骨的損傷或者退化。
所謂的關節軟骨,就是關節表面覆蓋的一層特殊的纖維結締組織。它的作用是保護骨頭本身不受直接的磨損,它有非常好的抗摩擦功能,現在還沒有任何一種人工材料可以和我們的關節軟骨媲美。無論是什麼軸承、滾珠,還是人工關節,壽命都很有限,用不了十幾二十年就磨損了,只有我們原裝的軟骨能保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當骨關節病發生的時候,關節面軟骨會有損傷。同時由於受力改變,有些地方會有骨質增生,也就是俗話說的長了骨刺。在X光片上還可以看到關節間隙變窄了等等體徵。
這些結構上的問題又會引起周圍軟組織的炎性反應。所以患者就會覺得關節疼痛、反覆持久的腫脹和功能上的受限,比如上下樓梯膝關節疼痛甚至突然打軟摔倒等等,嚴重的會對日常生活造成非常大的影響。不但生理上痛苦,心理上也會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
而且這會產生一種惡性迴圈,就是疼痛和腫脹造成功能障礙,人的正常活動受到限制,關節用得少了,肌肉也動得少了,於是關節缺乏正常的刺激,軟骨更加退化,關節周圍的肌肉萎縮了,勉強活動關節的時候摩擦就更厲害,關節軟骨磨損得就更多,所以骨關節病就越來越嚴重。
只有打破這種惡性迴圈才能緩解骨關節病,至少是不讓它繼續惡化下去。途徑只有三條。一是把軟骨變好,這樣就解決了根本問題,但是不太可能,至少以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還不可能。因為軟骨細胞不能再生,死了一個就少了一個,磨損掉了的軟骨就不會再長回來。
軟骨修整和移植之類的手術雖然已經開展而且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症狀,但畢竟不如原來天生的軟骨好。而且症狀輕的時候就做手術,我們也很難接受。
第二條路是做個關節置換手術,這樣也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這也是嚴重的骨關節病的唯一解決辦法了。但是置換的假體是有使用壽命的,不同的假體壽命不同,大約在15-20年之間。
第三個途徑就是保守治療。想辦法消除關節的炎症緩解疼痛和腫脹,給軟骨增加營養促進它的代謝和自我修復,鍛鍊肌肉讓關節更穩定減少軟骨的進一步磨損。這是首選考慮的治療方法,也是沒有嚴重到必須手術的時候必須選擇的方法。即使是考慮手術,一般也會做一段時間的保守治療,緩解症狀改善組織條件,可以讓手術進行得更順利,效果更好。
那麼常用的保守治療都有什麼呢?
常見的物理治療有:藥物離子匯入(通過匯入的藥物離子消炎鎮痛),超短波(高頻的電磁場達到消炎目的),中低頻電療(通過改善細胞膜的通透性改善迴圈),蠟療(促進區域性血液迴圈)等等。當然具體的治療方法、劑量等等應該在專門的醫院聽從專科理療醫生的安排。
家用的理療儀器也都會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從安全形度考慮,家用理療儀的功率都很低,效果自然也就相對差一些。而且每個人適合哪種理療很難說,並不一定你買回家的就正好適合你,所以有些理療儀器別人用了特別有效,介紹給你使了半天也沒什麼用處,這是很常見的現象。
當然,如果就近沒有合適的醫院,用家用理療儀在家做做治療也是好辦法,再怎麼著也比放任自流好多了。
藥物治療有口服藥物,都是軟骨營養類藥物:比如維骨力、葡立等。市場上有很多種關節軟骨的營養藥,還有一類,是需要關節內注射的軟骨營養和潤滑關節的藥物:象施沛特和阿爾治等。這類藥需要專業醫生操作直接注射到關節裡才有效果。
此外最重要的就是生活活動的調整,和進行相關的功能練習了。
首先要適度運動:不能覺得怕疼就一點都不動,更不能覺得練就比不練強,咬牙使勁練。有的時候,練得過度是會適得其反的。
所以要調整每天的活動量,以不增加關節的腫痛為適度。要避免長時間的行走和站立。可以把一口氣走完關節會疼的路程分為3-4段走,每走一段中間休息幾分鐘,就可以既不減少活動量,又避免了對關節過度磨損的目的。同樣的道理,其他的活動和工作的安排也是這個方法去調整。
其次,儘量改善生活環境。比如減少走樓梯的機會、改用抽水馬桶避免蹲起、在住所周圍購物不要走得太遠等等。當然,生活環境不是說改就能改的,儘量想辦法考慮周全就是了。
還有就是控制和儘量降低體重。尤其對於相對超重的中老年女性,降低體重可以明顯地減輕關節的負擔。好像有資料說,體重減輕10%,膝關節的負擔可以減輕20-30%。
選擇適當的運動進行鍛鍊。象登山、打球,長時間、劇烈的活動都會對關節軟骨造成進一步損傷,已經有明顯症狀的骨關節病患者就不適合做了。可以選擇運動不劇烈、關節負擔小的,象游泳、太極拳、散步、快走之類的運動作為日常鍛鍊的方式。
接著就是功能練習了。
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尤其是大腿前側面的股四頭肌)是維持膝關節穩定的重要結構。而骨關節病患者因為疼痛活動量下降,股四頭肌得不到鍛鍊都會明顯的萎縮。這就使膝關節的穩定性下降,使髕股關節及股骨脛骨關節產生不合槽運動和過度的摩擦撞擊,會進一步加重骨關節病的發展。
常用的鍛鍊股四頭肌的方法是靜蹲。靜蹲的動作要求是這樣的:雙足分立與肩同寬,足尖與膝關節正向前,上體正直靠於牆面上,重心落於足跟。膝關節在垂直方向上不能超過足尖,屈膝角度不能大於90度。保持此姿勢至力竭,休息10秒再反覆進行,連續10次/組,2-3組/日。簡單的說,就是後背靠牆練習“扎馬步” 。
如果症狀很重,蹲很小的角度都會覺得疼,可以採用靜態負重伸膝:坐在高一點的椅子、床或者桌子上,膝關節以下都垂在床外,在腳腕子上綁一個沙袋,儘量用力把腿完全伸直,保持到力竭(就是再也抬不住了)算一次,5-10次/組,每天練習2-3組。
當然,所有的練習都要循序漸進,從少至多、從易到難,從靜止姿勢的靜力練習到運動中的動力練習、從簡單動作到複雜動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