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30年抗腫瘤藥物發展史,分子靶向治療的迅速發展使其成為了繼手術、化療、放療後的一大新興腫瘤治療方法。自1997年首個靶向治療藥物獲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以來,其已經迅速發展,成為應用於多種腫瘤治療的新武器。本文以我國高發的部分癌種為例,看分子靶向治療帶來的抗擊腫瘤希望。
■白血病 費城染色體開啟靶向治療之門
早在1960年,美國費城的研究者發現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中存在一個染色體異常。數年後,研究者發現這是9號和22號染色體長臂易位的結果。由於這個染色體異常首先在費城(Philadelphia)發現,故命名為費城(Ph)染色體。該染色體也成為了40年後上市的CML靶向治療的靶點。
2001年,首個被證實可對抗費城染色體分子缺陷的藥物――伊馬替尼以FDA史上最快的速度(僅經過3個月評審)獲批上市,自此成為CML的標準治療,使CML成為一種可控制的慢性病。
第2個治療CML的靶向藥物是達沙替尼,2006年被FDA批准用於伊馬替尼不耐受或耐藥的CML,2010年其適應證擴充套件至早期CML的初始治療。同年,尼洛替尼獲批用於CML。2012年,伯舒替尼(bosutinib)和普納替尼(ponatinib)陸續獲批治療CML。
■肺癌 從EGFR到VEGF、ALK
1987年,研究者首次證實腫瘤細胞上的受體――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在非小細胞肺癌的生長和擴散中發揮重要作用。短短6年之後,首個靶向EGFR的非小細胞肺癌治療藥物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吉非替尼獲FDA批准,次年同類藥物厄洛替尼獲批。在我國,自主研發的埃克替尼於2011年用於臨床。
以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為靶點的貝伐珠單抗於2006年獲FDA批准與標準化療聯合,作為不可手術的非鱗癌、已發生肺內或肺外播散,或已復發非小細胞肺癌的初始治療。
2011年,靶向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通路藥物克唑替尼(crizotinib)獲准用於ALK陽性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
■乳腺癌 HER2陽性患者的靶向治療獲益
以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為靶點的首個乳腺癌治療靶向藥物曲妥珠單抗,可謂改變了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的命運。從1998年到2006年,其適應證從HER2陽性的晚期乳腺癌擴充套件至早期乳腺癌。2007年,拉帕替尼獲准用於對曲妥珠單抗無效的HER2陽性乳腺癌;2012年,帕妥珠單抗也獲FDA批准,其HER2結合位點不同於曲妥珠單抗,二者聯用顯示更好療效。
2013年新近獲批的曲妥珠單抗-微管蛋白抑制劑DM1嵌合藥物(T-DM1)是一類新藥,顯示用於晚期HER2陽性乳腺癌,可顯著延長患者無進展生存期和總生存期。
■結直腸癌 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治療選擇
2004年,FDA先後批准了貝伐珠單抗和西妥昔單抗用於結直腸癌治療。前者靶定VEGF,後者則為EGFR抑制劑。這兩種藥物也是目前我國臨床主要使用的結直腸癌靶向治療藥物。
此外,FDA於2008年批准了EGFR抑制劑帕尼單抗(panitumumab)、於2012年批准血管生成抑制劑阿柏西普(aflibercept)和多靶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瑞格非尼(regorafenib)用於晚期結直腸癌治療。
■肝癌 多分子通路異常,艱難中突破
肝癌分子通路研究在2000年後取得較大進展。研究結果提示,肝癌發生與多種通路異常相關,即肝癌存在很多不同的基因型。這些結果解釋了為何針對肝癌的分子靶向藥物研發十分困難,但也為研究者提供了潛在的可探索治療靶點。突破點來自索拉非尼,其在大規模研究中顯示可延長不可手術晚期肝細胞癌患者的生存期,於2007年獲得FDA批准,作為肝癌的首個靶向治療藥物,很快成為標準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