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正是大好的九九豔陽天。《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行,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便生志。”
此時人體的陽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春季萬物復甦,應該晚睡早起,散步緩行,可以使精神愉悅、身體健康。驚蟄之後,氣溫開始真正回升,響應和風暖陽的召喚,也是為了春衫日薄的季節,我們應該更多的出現在運動場所。
驚蟄有三候:
一候桃始華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乃鬧春之始,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態。
二候倉庚鳴
倉庚為黃鸝,黃鸝最早感春陽之氣,嚶其鳴,求其友。倉為青,青為清,庚為更新,"昔我雲別,倉庚載鳴",文人由此也稱它"離黃","離黃穿樹語斷續"就成了悲聲。
三候鷹化為鳩
古稱布穀鳥為鳩,春時因“喙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飢,如痴而化”。到秋天,鳩再化為鷹。
驚蟄風俗
1、吃梨
驚蟄後天氣明顯變暖,人們容易口乾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這時吃梨,對身體很有滋養作用。
梨子的吃法很多,可以生吃、可以蒸、可以榨汁,如果咳嗽厲害,還可以用冰糖蒸梨。一方面要吃梨子,另一方面要儘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比如辣椒、胡椒等。但癌症病人注意不要吃涼性的水果,但可以蒸熟吃一些水果來補充維生素
2、九州驚雷
驚蟄這一天特別講究打雷,雷是驚蟄這個節氣中表現最顯著的物候現象。《禮記》中記載,“仲春,雷乃發聲,仲秋,雷始收聲。”
驚蟄所在的三月初,冬去春來,大地溫度和溼度都逐步升高,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儘管溼熱空氣力量增強,但冷空氣還保留一定的勢力,這就導致冷暖空氣交匯頻繁,相互碰撞活動,從而引發雷電現象。驚蟄的氣候條件決定了這個時間易出雷聲,而這在經歷了冬天漫長的無雷季後顯得尤其可貴。
3、二月二龍抬頭
每年陰曆二月初二為"龍抬頭",通常在驚蟄節氣中。龍抬頭的龍,是二十八星宿的四象——東方青龍的龍。
正月之前,東方青龍在地平線之下,有"龍正蟄伏"之說。二月二起,東方青龍的龍角會從地平線上出現,故為"龍抬頭"。自古有"正月不剃頭",要到"二月二龍抬頭"陽氣較旺時,才可以理髮的傳統。其實這和舅舅沒什麼關係,是由於正月少陽之氣初生,要避免一切肅殺之氣的緣由。
驚蟄養生
1、郊外賞桃花
每個節氣都有三候,每候都有花信,驚蟄初候的花信是桃花。春天三月,天氣晴好,桃花正值盛期,粉紅花朵密密綻放,瀰漫谷底,令人嚮往。
風入肝,可助肝氣抒發,同時戶外活動可以更多接觸陽光。登山也可以養陽氣,一是登山都是向上走,有升發之意,二是登山的過程中人體會微微出汗,也是發散之象,三是登上山頂要極目遠眺,可休息眼睛,肝開竅於目,是養肝抒肝之法。
2、穿衣以捂為主
驚蟄時節儘管天氣轉暖,但氣溫變化比較大,尤其是晚上和中午的溫差相當大,公眾在穿著上要注意保暖。
一些年輕人,尤其是女孩們,往往在早春時節就穿起了五顏六色的裙裝,這種穿著其實對身體很不利。如氣溫太低,特別在陰雨綿綿的日子裡穿裙裝,暴露在外的肢體會因為風寒的侵襲而出現發涼麻木、行動不靈、痠痛等不適,特別是膝關節外皮下脂肪少,缺乏保護,對冷空氣的侵襲較為敏感,受寒後更易發生區域性麻木、痠痛等症,久之會引發關節炎。
因此,此時節在穿著上還是要注意保暖,以捂為主。
3、飲食多吃清淡
驚蟄後,天氣將明顯變暖,清淡的食物有助於自身的新陳代謝,因此,推薦多食一些春筍、芹菜等對腸胃蠕動有很好效果的粗纖維蔬菜。
春天肝氣旺易傷脾,故要少吃酸,多吃甜食以養脾。氣溫還是偏低,因此還應多吃生津潤肺的食物。
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在民間還有驚蟄吃梨的說法,梨的吃法很多,可生食、可蒸煮,也可以榨汁。春季吃梨最好還是以冰糖煮制,這樣不僅可以避免食物冰冷,更利於和胃降逆。
4、起居早睡早起
近期可能有人會常感到睏乏無力、昏沉欲睡,早晨醒來也較遲,這就是民間常說的“春困”。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只有保證良好的睡眠,才能精力充沛的工作生活。
應早睡早起,經常舒展四肢,散步緩行,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唿吸新鮮空氣,舒展陽氣,以順應春陽萌生的自然規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悅,隨時保持心平氣和,不妄動肝火,保護肝臟的同時同時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保持身體健康。
5、運動舒緩健身
上午進行適當的活動,可以激發體內陽氣上升,但運動之前應做好熱身。
運動時大汗對於人體的陽氣是一個消耗,所以運動時達到微汗就可以了。高強度劇烈運動,對人體養陽和生長產生不利影響。所以春季運動,不要太過激烈,需要循序漸進,可用伸懶腰、散步等運動舒緩健身。
伸懶腰可解乏、醒神、增氣力、活肢節。所以提倡春季早起多伸懶腰。
散步可以消除疲勞,有助於健康。散步時可配合擦雙手、揉摩胸腹、捶打腰背、拍打全身等動作,有利於人體疏通氣血,生髮陽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