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在人體足底,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主治:發熱、嘔吐、腹瀉、五心煩熱、失眠、便祕、昏厥、頭痛、休克、中暑、偏癱、耳鳴、腎炎、陽痿、遺精、各類婦科病和生殖類病。
舉例:《黃帝內經》中說,“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於足下,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所以,湧泉穴在人體養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個方面都顯示出了它的重要作用。經常按摩湧泉穴,能活躍腎氣,引導腎經虛火及上身濁氣下降,具有補腎、舒肝、明目、頤養五臟六腑的作用。
具體方法是:每晚用熱水洗腳後坐在床邊,將腿屈膝抬起放在另一條腿上,膝心歪內側,先用右手按摩左腳心,再用左手按摩右腳心,轉圈按摩,直到局部發紅髮熱為止。按摩時動作要緩和連貫,輕重要合適,剛開始時速度慢一點,等適應後逐步加快和加長時間。另外,也可以將雙手搓熱,然後搓腳心,橫搓、豎搓均可。搓80~100下,也可更多一些。
湧泉穴養生治病的方法很多,現簡介如下:
(1)擦湧泉穴:我國清代第一部外治專著《急救廣生集》說:“擦足,每晚上床時,用珠算握趾,一手擦足心,如多至千數,少至百數,覺足心熱,將足趾微微轉動,二足更番摩擦。蓋湧泉穴在兩足心內,摩熱睡下,最能固精融血,康健延壽,益人之功甚多。”
(2)按湧泉法:用拇指的指腹垂直按壓足心湧泉穴,按下片刻後再提起,一按一放,反覆進行,用以病人能耐受為度。
(3)揉湧泉法:用拇指或食指或中指指端放於足心湧泉穴處,來回按揉,每足心揉100次為宜。常用此法能疏通心腎,調整內臟功能;可預防感冒,降低血壓,治眩暈、失眠;又可使中老年人步履輕捷、足脛強健,並可促進睡眠,使大小便通暢。
(4)火烘湧泉法:用中藥川烏(或草烏)100g,樟腦10g,共研為細末,用醋調製成彈子大小,置於足心,放微火烘烤,溫度以能耐受為度,用衣被圍住身體,使汗出如涎,即生效。此法可治足、膝等關節風溼疼痛。《串雅外編》亦載:“腳氣腫痛,樟腦二兩,烏頭一兩,為末,醋和丸彈子大,每置於足心踏之,下以微火烘之,衣被圍蓋,汗出如涎為效。”
(5)灸湧泉穴法:宋代《扁鵲心書》指出:“湧泉二穴,在足心宛中,治長年腳氣腫痛,或腳心連脛骨痛,或下肢腿腫,沉重少力。”用艾條或艾柱灸湧泉穴20~30分鐘,每晚臨睡前灸一次即可。灸足心法可以治療多種病症,尤其對虛寒證效果更好,但陰虛火旺證不宜用此法。
(6)足心塗藥法:將藥物研末後,用適當的液體將藥末調成稠汁狀(或直接選用油脂類藥物),將藥膏塗於湧泉穴。此法既可起到藥物作用,也查通過塗擦對足心起刺激作用,因而應用時宜反覆塗擦。足心塗藥法在古代較為常用,如《千金方》即載:用“五物甘草生摩膏方”塗摩小兒的手足心,可防病保健。
(7)湧泉貼膏法:在《清太醫院配方》一書中,載有“延年湧泉膏”之防病保健方:藥用杜仲、牛膝、熟地、附子、續斷、甘草各60g,生地、小茴香、菟絲子、天麻子各15g,雄黃、木香、丁香、乳香、沒藥各6g,麝香0.6g。用香油1500g,將所列杜仲至木香等前12種藥熬枯去渣,入鉛丹收膏,再加入丁香、乳香、沒藥、麝香等攪拌成膏,製成膏貼。據載:此膏可治先天不足,後天虧損,骨痿身瘦,陽氣虛弱;以至腠理不密,易受風寒,常多疾病。若常貼湧泉穴,兼貼腎俞、關元穴,不但終身永無寒溼、腳氣、癱瘓之症,而且能防病保健,延年益壽,真仙膏也。
(8)意守湧泉法:此為氣功鍛鍊的一種方法。意守時,可採取站立位,也可採取臥位,將全身放鬆,去除雜念,雙目微閉,舌抵上顎,將意念放於足心湧泉穴處,時間由短到長,每次可意守30分鐘左右,也可根據個人不同情況將時間縮短或延長。每天1~3次。意守足心法一般不會出偏差,對體弱多病或上熱下寒者最為適宜。本法多與按摩足心法配合應用,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之功。
(9)灸湧泉穴引火法:吳茱萸30克,研為細末,加麵粉15克,用米醋調成煳,貼敷於湧泉穴處,用紗布裹住,一日一換,可治手足厥逆之證。若患者陰虛火旺,咽喉腫痛,可用中藥附子一個研為細末,用米醋調成膏,貼於湧泉穴上,可引火下行。
(10)治鼻出血:將大蒜搗碎敷腳心湧泉穴,對各種口鼻出血,哪怕是血小板減少性的口鼻大出血,均神效。
(11)艾灸湧泉穴治失眠:失眠,祖國醫學稱為“不寐”,現代醫學稱為“神經衰弱”, 為常見病,多由思慮過度、勞倦所傷,致心神不安所引起。
注意事項:《千金翼方》指出:“湧泉刺深殺人”。《聖濟總錄》認為:“湧泉不可傷,傷即令人百神俱散”。故臨床針刺不宜過深,若過深,會導致精神不振。另外,足部血管較多、較淺,刺之不當,易於出血;若出血較多,可能會導致舌肌痙攣或麻痺,發生舌僵難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