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康復科 主治醫師 付海燕

  1、固定期:

  骨牽引階段(根據骨折斷端癒合情況約8-10周不等)

  目的:減輕疼痛,腫脹;早期等長肌力練習。

  (1)活動足趾及踝關節,如疼痛允許,即開始踝泵練習(參見第十三章第五節:圖解088)。

  通過小腿肌肉收縮與舒張的擠壓作用促進血液及淋巴的迴流。5分/組,1組/小時。此練習對於預防腫脹及深靜脈血栓,促進患肢血液迴圈具有重要意義,應認真練習。

  (2)股四頭肌及N繩肌等長收縮練習(參見第十三章第四節:圖解016,017):

  即大腿前側及後側肌肉的繃勁及放鬆。練習時必須確保牽引的位置,不能移動肢體,不能產生膝關節屈伸動作。大於300次/日。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儘可能多做。

  2、早期:

  骨牽引拆除後

  目的:開始膝及髖關節活動度練習,開始肌力練習。

  髖關節屈曲角度未達到90°前,絕對禁止正常姿勢坐起!只能半坐起(即半躺半坐)!

  (1)開始直抬腿肌力練習(參見第十三章第四節:圖解018):

  伸膝後直腿抬高至足跟離床15M處,保持10秒後緩慢伸直。10―20次/組,1―2組/日。

  (2)開始主動關節屈伸練習(參見第十三章第五節:圖解082):

  在無或微痛及骨折穩定的前提下,動作幅度在剛開始練習時無法達到圖解中角度,角度必須逐漸增加。緩慢、用力,最大限度屈膝屈髖,保持10秒後緩慢伸直。10―20次/組,1―2組/日。如骨折癒合良好,力求在6-8周左右膝關節屈曲達120°,髖關節屈曲角度接近90°。

  (3)有條件可以使用CPM練習角度:

  如骨折癒合良好,力求在6-8周左右膝關節屈曲達120°,髖關節屈曲角度接近90°。

  (4)開始下地扶拐行走:

  如無痛,患腿可部分負重(小於1/4體重),注意保護!不得摔倒!

  3、中期:

  通過X光檢查確定是否可以開始負重後

  目的:強化關節活動度。強化肌力,改善關節穩定性。逐步嘗試患腿負重改善步態。

  (1)負重及平衡練習(參見第十三章第六節:圖解108,109):

  必須在骨折癒合程度允許的前提下才能進行。負重由:1/4體重至1/3體重至1/2體重至2/3體重至4/5體重至100%體重逐漸過渡。5分/次,2-3次/日。

  (2)繼續加強關節活動度練習:(必須在骨折癒合程度允許的前提下)

  坐位抱腿(參見第十三章第五節:圖解076):

  開始前測量腳跟與臀部間距離,逐漸使距離縮短至與健側腿角度相同。在髖關節感到疼痛處保持5-10分/次,1-2次/日。

  如條件允許,可以使用固定自行車練習,輕負荷至大負荷,並逐漸減低座位的高度。20-30分/次,2次/日。

  (3)開始腿部肌力練習:

  後抬腿練習(參見第十三章第四節:圖解020):

  患腿伸直向後抬起至足尖離床面5釐米為1次,30次/組,4-6組連續,組間休息30秒,2-3次練習/日。

  俯臥位“勾腿練習”(參見第十三章第四節:圖解021):

  10次/組,10-15秒保持/次,每次間隔5秒,4-6組連續練習,組間休息30秒。並逐漸過渡至“立位勾腿練習”。

  抗阻伸膝練習(參見第十三章第四節:圖解027):

  以沙袋或皮筋為負荷在髖關節無痛的活動範圍內進行。10次/組,10-15秒保持/次,每次間隔5秒,4-6組連續練習,組間休息30秒。

  提踵練習(參見第十三章第四節:圖解037):

  2分/次,休息5秒,3-5次/組,2-3組/日。

  4、後期:

  骨折完全癒合,並具備足夠牢固程度,即可開始以下練習。

  目的:強化肌力及關節穩定。全面恢復日常生活各項活動。

  (1)靜蹲練習(參見第十三章第四節:圖解022):

  隨力量增加逐漸增加下蹲的角度(小於90°),2分/次,間隔5秒,5-10連續/組。2-3組/日。

  (2)跨步練習(參見第十三章第六節:圖解111,112):

  包括前後、側向跨步練習,20次/組,組間休息45秒,4-6組連續練習,2-4次練習/日。

  (3)患側單腿蹲起練習(參見第十三章第六節:圖解110):

  要求緩慢、用力、有控制(不打晃)。20-30次/組,組間間隔30秒,2-4次/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