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是我們肛腸科最常見的疾病(肛腸科三大常見病:痔、瘻、裂),俗話說“十人九痔”,說明痔瘡在人群中發病率高。根據Thomson的新理論,經1977年英國痔的專題討論會、1979年美、英、澳三國肛腸外科學會、最後於1984年在德國科倫堡舉行的第九屆結直腸外科學術會上,才一致確立了痔的現代概念—肛墊學說:肛墊是肛管的正常解剖結構,不分年齡、性別和種族,人人皆有,不能以為是一種病,只有肛墊組織發生病理改變、移位併合並出血、脫垂、疼痛等症狀時,才稱為病,即痔病(hemonhoideldisease)。
混合痔的手術治療原則:內痔:切除發生病理改變、移位的肛墊組織,保留正常的襯墊組織;外痔:剝離切除外痔核中的皮下組織,儘可能多保留肛門上皮。
我們採取混合痔儲存肛門上皮和襯墊的高位結紮術,手術適應症主要是Ⅱ度以上需手術治療的混合痔。在日本高野正博先生高野式儲存肛門上皮和襯墊的痔根治術基礎上改良的儲存肛門上皮和襯墊的高位結紮術,予儘可能多儲存肛門上皮和肛管襯墊,並作高位內痔核結紮,減小創面,減小結紮痔核根部和脫落後的創面,減少創面出血,體現微創手術原則,能最大限度減輕術後肛門墜脹、避免繼發性大出血。
混合痔儲存肛門上皮和襯墊的高位結紮術:
1、麻醉選擇:一般採用局麻(0.66%利多卡因10-20ml加入2滴腎上腺素),環形混合痔時採用低濃度羅哌卡因腰麻。
2、操作方法:麻醉滿意後,適當擴肛,指診及肛門鏡全面檢查肛門情況,根據痔體大小及分佈合理選擇手術切口,彎鉗提起外痔基底部,放射狀銳性分離外痔組織至齒線上0.5-2cm處(根據痔核大小定),做線形切口,剝離皮下組織,儘可能保留皮瓣。大彎鉗提起並鉗夾對應部位內痔,10號線結紮內痔組織,剪除多餘痔蒂。多個手術切口者需注意保留切口間的肛門皮橋,修剪手術切口,電凝止血,必要時1號絲線縫扎止血,亞甲藍局封(5ml羅哌卡因+5ml生理鹽水+1ml亞甲藍+0.5ml地塞米松針+2滴腎上腺素使用2ml,於齒線下切口淺表注射),雙氯芬酸鈉栓1粒納肛,明膠海綿或倍菱膠原蛋白海綿填塞切口,外加壓包紮固定,不塞引流管。
3、手術特點:
1)外痔切除取痔核表淺而非傳統的痔核基底部,進入肛管切除至痔核上方,儲存肛門上皮和襯墊。
2)鉗夾痔核部位於痔核基底偏上處,保留了正常未發生病理改變的襯墊,過於基底則易傷及深部大血管導致出血且肛門墜脹明顯。
3)切除至高位的痔核上方,根據痔核的大小,切除至齒線上0.5—2cm,結紮後的根部變小,結紮更緊,避免出現結紮線滑脫導致原發性出血;痔核脫落後創面小,避免繼發性大出血,發生概率幾乎降至為“0”。
4)“大痔化小痔”,將痔核大部分切除後,剩餘痔組織結紮後切除部分痔蒂,肛管內壓力減輕,內痔部位不注射硬化劑,避免保留痔蒂過多過大導致肛門墜脹、便意明顯等情況。本例患者遵循微創手術原則,儘可能少損傷肛管面板,避免了肛門狹窄;術後患者疼痛輕,創面小,癒合時間在10日左右,體現“微創”、“無痛”肛腸理念。解決了傳統手術中術後肛門疼痛明顯、肛門墜脹重、肛門狹窄、術後大出血、尿瀦留等問題,避免了“小病大痛”的尷尬。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