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治醫師 高謀

  概念
  顱內積氣是指氣體從外界進入顱內,並可在硬膜外、硬膜下、蛛網膜下腔、腦實質、腦室或腦池內積聚。
  病因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顱內積氣在臨床上並非少見,病因較多,最為常見的是顱腦損傷和手術(例如慢性硬膜下血腫鑽孔引流術和腦室-腹腔分流術),其次是顱內腫瘤和感染。一項大型前瞻性研究發現顱內積氣的發病率為0.77%。其中顱腦損傷佔81%,慢性硬膜下血腫鑽孔引流術後佔13%,顱內腫瘤佔1.5%。
  臨床特點
  臨床上大多數顱內積氣的患者常無明顯症狀,但有3.9%-9.7%顱腦損傷患者可因顱內積氣而出現病情加重。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顱內積氣可進展為張力性氣顱,引起顱內壓增高,出現腦組織受壓等症狀。雖然張力性氣顱臨床上較為少見,但作為神經外科急症,通常需要急診手術治療。因此,下面就重點介紹張力性氣顱的特點。
  概述
  張力性氣顱可以急性起病(在顱腦損傷或手術後72小時以內),也可延遲發病(超過72小時)。而遲發性張力性氣顱的發病率非常低,目前僅有少數個案報道,回顧近20年遲發性張力性氣顱的病例,發現篩竇骨折和額竇內板骨折是其常見的病因。張力性氣顱常見的症狀有頭痛,嘔吐,腦脊液鼻漏,視力下降,嗜睡和昏迷,可導致患者死亡。
  診斷
  根據顱腦損傷、手術、腫瘤和感染等病史,結合臨床表現以及頭顱CT檢查可診斷。需要注意的是遲發性張力性氣顱的診斷主要是通過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必要時複查頭顱CT才能儘早明確的。因此,在臨床工作中,一方面需要採用標準化量表(例如GCS)定期評估患者傷情變化,注意監測各項臨床指標;另一方面動態觀察CT表現,例如,有文獻報道CT平掃可見到張力性氣顱典型的“富士山”徵,認為這是由於硬膜下積氣形成的佔位效應,腦組織受壓而分離,導致大腦半球間裂增寬。另外,張力性氣顱也可不出現典型的“富士山”徵,並且可在顱內任一部位出現。

  頭顱CT檢查提示張力性氣顱,箭頭示典型的“富士山”徵,圓圈示張力性氣顱的佔位效應,壓迫腦組織,基底池消失。
  治療
  張力性氣顱確診後應及早手術治療,治療方式主要有:1)急診鑽孔排氣減壓,留置引流管持續減壓。2)嚴密縫合硬腦膜,行顱底重建術,徹底封閉漏口。此外,防止腦脊液過度引流,預防醫源性導致的張力性氣顱。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