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橈骨頭半脫位復位的方法的選擇上,目前存在著旋後復位和旋前復位。
現在臨床上多采用比較經典的牽引旋後復位手法,因其遵循了逆創傷機制的復位原則。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基礎和臨床研究證明旋前復位更具有優越性。Maeias和MeDonald便分別通過臨床研究證明了旋前復位法的復位成功率明顯高於旋後復位法,我國學者在研究中不僅得出了同樣的結論,而且對旋前復位法的機制進行了研究:由於極度旋前,橈骨小頭自軸線外移可達2mm,環狀韌帶最緊張,同時附著於環狀韌帶外側的橈側副韌帶亦緊張,參與牽拉嵌入肱橈關節間隙的環狀韌帶而使其逐步滑繞到橈骨頸上而解除嵌頓,這就是極度旋前復位成功率高的原因。對旋前復位法和旋後復位法的兩種復位法在操作過程中產生的疼痛問題進行調查研究發現:旋前復位法在復位過程中的疼痛感輕於旋後復位法,因而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醫生遵循“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的手法治療原則,一般選擇具有更高復位率和更小疼痛的旋前復位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