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分子標誌物在膠質瘤中的發現越來越多,除了IDH1/2、TERT之外,qq也是一個重要的分子診斷標誌物。在2016版《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指南》中,將其聯合缺失和IDH1/2共突變作為少突膠質細胞瘤的診斷標誌物。
1p/19q聯合缺失是一種染色體變異,指1號染色體短臂和19號染色體長臂同時缺失,常常發生於年輕患者。1號染色體短臂末端集中了高密度的與細胞生長、增殖、分化相關的基因,所以這一區域成為腫瘤分子細胞遺傳研究的熱點。
1p/19q共缺失最早發現於少突膠質細胞瘤樣本中,在少突膠質細胞瘤中的發生率為80%~90%,在間變少突膠質細胞瘤中發生率為50%~70%,而在瀰漫星型細胞瘤和膠質母細胞瘤中發生率僅為15%和5%。因此2016年WHO最新分佈的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中,把少突膠質細胞瘤分為少突膠質細胞瘤(WHO-II級)及間變性少突膠質細胞瘤(WHO-III級),又根據有無IDH1/2基因突變和1p/19q的缺失,把少突膠質細胞瘤和間變性少突膠質細胞瘤分為IDH突變型、1p/19q缺失型及未另行說明型。
如今1p/19q缺失已被明確納入NCCN指南和中國膠質瘤診療共識等各大指南中,目前實驗室檢測方法主要有熒光原位雜交(FISH)、基於雜合性缺失分析的聚合酶鏈式反應(PCR)、陣列比較基因組雜交(CGH)和二代測序(NGS)。
檢測1p/19q共缺失在診斷少突膠質細胞瘤及判斷患者預後方面有著重要意義,相較於1p/19q非缺失的患者來說,IDH1/2突變聯合1p/19q共缺失的患者預後最好。因此1p/19q共缺失也被稱為膠質瘤中的“鑽石突變”,對於家屬來說是不幸中的萬幸。
膠質瘤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聯合放療、化療等綜合治療手段。存在1p/19q聯合缺失的少突膠質細胞瘤生長速度較慢,對化療較敏感(特別是PVC方案)。患者平均生存期為10年,而沒有該遺傳學改變的患者僅為2年。既往經典的RTOG9402臨床試驗也探究了在放療基礎上增加化療的效果,結果在1p/19q共缺失的患者中,放化療聯合中位生存期顯著高於只接受放療的患者(14.7年vs7.3年)。
MGMT基因啟動子甲基化在少突膠質細胞瘤中發生率也相對較高(可達80%)。因此關於少突膠質細胞瘤1p/19q共缺失與MGMT基因啟動子甲基化的相關性的研究中發現,少突膠質細胞瘤1p/19q聯合缺失與MGMT基因啟動子甲基化呈正相關性,並且均與患者3年生存率相關。生存期大於3年患者的1p/19q共缺失率、MGMT基因啟動子甲基化率均顯著高於生存期小於3年患者。
假性進展目前被認為是一種常見的放射學現象,其發生在膠質瘤接受放療和/或化療後的早期。有研究顯示1p/19q共缺失的出現和假性進展形成的低風險相關,1p/19q共缺失組很少發生假性進展,而無缺失組假性進展率是缺失組的10倍。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