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認為甲狀腺素抑制治療,或為TSH抑制治療是甲狀腺癌術後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我個人認為這可能是個偽命題。
首先了解一下甲狀腺素抑制治療的基礎,因為分化型甲狀腺癌細胞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的功能,其生長方式依賴於促甲狀腺激素(TSH),也就是癌細胞膜表面表達的TSH受體,對TSH刺激發生反應,而使癌組織增生和復發。因此設計了該療法,通過服用超生理劑量的甲狀腺素,抑制血清TSH水平,以期達到減少腫瘤復發的目的。雖然分化型甲狀腺癌派生於內分泌器官甲狀腺的疾病,其實它的發生、發展、治療及預後與內分泌關係並不確切,甚至可以說毫無關係。
為什麼TSH抑制治療被醫界大多數人廣為推崇?近20年甲狀腺癌的發病率急劇上升,對我們國內綜合醫院或基層醫院的治療需求也大幅增加,但由於病源分散、治療水平也極不均衡,尋找統一合理的規範治療方法,成為各地醫院的迫切需求。隨著改革開放,西方各種先進元素的引入,由美國甲狀腺協會內科醫生主導制定的《甲狀腺癌診治指南》十多年前就開始被熱心學者介紹到國內,美國醫療“必然”是世界上最為先進的,不必太多考慮,直接為我所用,的確極大地推進我國甲狀腺癌治療的廣泛開展,很快成為大多數醫生普遍接受的指導藍本。國內綜合醫院承擔了絕大部分患者的治療,TSH抑制治療也就成為“大多數”人深信不疑廣泛傳遞的甲狀腺癌治療指導資訊之一。
為什麼有大量證據支援呢?TSH抑制甲狀腺癌復發和轉移的治療強烈建議,主要源自於美國內分泌科醫生的一些臨床論述。仔細研讀國外的從早期一直影響到現在的一些權威文獻,雖然觀察到抑制垂體TSH的產生與低複發率相關,幾乎都是基於相對不受控制(比如內科醫生很難了解到極不統一的手術標準,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著複發率)的回顧性研究或多變數分析得出的結果,而且把相關性執著地展現為因果關係,在許多現有的臨床分析中,通常把得到的這種相關性結論,簡單地解讀為抑制治療有效的結果。這些依據其實更多是基於一種推理,TSH的高低可能只是反映了腫瘤腺泡或殘帶的內分泌功能狀態有關,而與腫瘤的消長無明顯相關,即便相關,也非因果!換句話說,它可能抑制腺泡細胞的增殖,而不能抑制腫瘤的生物學行為,也就是說不可能抑制業已突變的癌基因“開關”(癌變機制不可逆)。從這個意義上看來,試圖通過TSH抑制治療達到預防或控制腫瘤復發,可能就是個偽命題!其實這也並非我個人的觀點。國外也有不少專家學者早就對TSH抑制治療相關指南有著不同觀點或批評,其中若干問題備受質疑,特別是不一致的手術標準、放射性碘治療的影響、甲狀腺素製劑標準化、TSH檢測靈敏度以及TSH抑制水平等。國內相關研究證據其實很少,尤其內分泌、核醫學領域,大多引述的是國外知名專家既有結果,資深學者們輕鬆地整理為綜述,許多年輕學者、研究生們用已然框定的邏輯思維和方法,重複證實和釋出著“抑制治療”的既定結論。
甲狀腺素的作用到底如何?據國家癌症中心60多年腫瘤專科治療經驗以及擁有儲存最為完善、追蹤時間最長的治療資料觀察與分析,也結合本人近40年甲狀腺癌治療經歷,所有甲狀腺癌治療後基本不要求TSH壓得很低,甚至於亞甲亢狀態,只要求甲狀腺素補充在正常生理需求範圍內,並沒有發現TSH抑制與降低複發率或死亡率的臨床證據,治療效果與國外同期資料相當。
5年前,對一組甲狀腺癌復發系列病例與TSH抑制相關狀況進行過觀察。結果如下表:
觀察說明,超量甲狀腺素使得更低的TSH,並未能有效抑制腫瘤的復發,或許僅僅是抑制了甲狀腺癌腺泡的功能性增生。也就是說腫瘤的復發並未依賴於TSH的高低,更多的臨床結果表明與初次診療時細緻準確的診斷、精準規範的手術治療有明顯關係。
患者是否最終受益?還需要更多的臨床證據,但是考慮到所涉及的倫理學問題以及大量研究所必需的檢測能力,將來不太可能在TSH抑制後進行隨機對照試驗,進一步的臨床資料可能仍將是觀察性的。希望TSH抑制療法能改善治療效果,許多學者在重新審視這一策略,從的長期觀察中,除了十分晚期疾病的患者外,尚缺乏高級別證據證明可以改善預後,反而負面效果可能大於受益。我認為人類複雜的、尚未完全瞭解的內分泌功能很難得到外源性甲狀腺素的完全替代,事實上大多數女性患者,內分泌改變或更年期提前,進入中老年後或多或少伴有心血管等某些基礎病變,長期的甲狀腺素服用產生的醫源性甲亢可導致不良後果,例如骨質疏鬆症,骨折和心血管疾病,包括心房顫動,其危害大於過去治療所帶來的長期風險。近年提出雙風險分層,制定更加精細的PSH控制管理目標,而且只對高危患者需要更低的抑制,但目前為止也還沒有統一的認識和具體標準。因此建議儘可能使用最低量的甲狀腺激素維持在逼近正常值上限即可。“指南”絕大部分建議可作為甲狀腺癌整體治療的有益參考,但也須注意避免照本全搬,抑制治療的理念應該從中淡出,讓患者從過度嚴格、精細的TSH抑制的長期困惑和煩惱中解脫出來。
上述僅是我個人的建議,可能與朋友們聽聞到的“主流”意見相左,建議請根據自己的認知和判斷,來決定接受你認為相對正確的資訊!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