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內動脈發生突然阻塞時,致使同側眼動脈受累出現病灶側單眼視力減退甚至失明,同側霍納(Horner)徵;病灶對側偏癱,對側肢體皮質感覺(形體覺、兩點辨別覺)障礙。
大腦前動脈在前交通動脈近端處阻塞時,可不出現明顯症狀和體徵。若於大腦前動脈前交通動脈遠端處閉塞,則可見皮層支及深穿支閉塞之表現:前者出現對側小腿以及足部癱瘓(膝以下),肌張力不高,膝、踝反射活躍,錐體束徵陽性,以及感覺障礙,同時可見精神症狀,智力減退,排尿障礙,以及強握反射、吸吮反射;後者則以面部及上肢近端癱瘓為主,同時可見上述其他症候。
大腦中動脈深穿支阻塞時,出現對側偏癱及偏身感覺障礙。大腦中動脈皮質支閉塞時,因部位不同而表現各異,除對側面部、上肢、下肢癱瘓(上肢重於下肢)外,殃及額中回後部,可使頭眼偏向病灶側,表現為向健側腦部的注視麻痺;殃及頂葉中央後回區域,出現對側感覺障礙;主側半球前語言區(Broca區)病變出現運動失語,後語言區(Wernicke語言區)損害則出現感覺性失語、失讀、失寫、耳聾等,除此之外尚可出現頂葉損害綜合徵(Gerstmann徵:失算、失構、手指失認、左右失認等);輔側頂葉損害,出現體像障礙如偏側忽視、偏癱不識症,以及失用、失認;顳葉深部視放射損害,可出現對側同向象限盲。若大腦中動脈主幹閉塞,則出現對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同向偏盲(三偏症狀);主側半球病變常有失語,輔側半球損害可見失用、失認、體像障礙。此型患者因病灶巨大,腦水腫明顯,易出現腦疝而危及生命。
分水嶺腦梗死的發生,多見於上述大動脈血管支配區域的邊緣地帶或稱分水嶺區,結合CT可分為以下幾種型別:
①皮質前型:是大腦前動脈與大腦中動脈供血區的分水嶺腦梗死,出現以上肢為主的中樞性偏癱及偏身感覺障礙,一般無面癱及舌癱,可有情感障礙、強握反射和局灶性癲癇;主側病變可出現運動性語言功能障礙;雙側病變可出現四肢癱、智慧障礙或痴呆。
②皮質後型:病灶位於顳、頂、枕葉交界區,是大腦中動脈和大腦後動脈,或大腦前中後動脈皮質支間的分水嶺梗死,以偏盲最多見,以下象限盲為主,可有皮質性感覺障礙,偏癱輕微或闕如,約半數病例有情感淡漠、記憶力減退,亦可出現Gerstmann綜合徵,主側病變出現認字困難和感覺性失語,非主側半球病變偶見體象障礙。
③皮質下型:是大腦前、中、後動脈皮層支與深穿支之間或大腦前動脈回返支(Heutmet。動脈)與大腦中動脈的分支豆紋動脈間的分水嶺區梗死,病灶位於大腦深部白質、殼核、尾狀核等處,可出現純運動性輕偏癱或(及)感覺障礙、不自主運動等。
前脈絡膜動脈阻塞較少見,但其出現時可見對側肢體偏癱、偏身感覺障礙,但持續時間相對短暫;亦可出現同側偏盲及瞳孔散大,光反應遲鈍,一般講偏盲持續存在。
大腦後動脈負責大腦半球后部、丘腦及上部腦幹的血液供應,一側阻塞時出現對側同向性偏盲(有黃斑迴避現象)及一過性視力障礙如黑蒙等。亦可出現視物變形及視覺失認等。主側半球后部皮質損害時出現失讀、失寫或兩者合併存在;顏色失認、遺忘性失語以及近事記憶障礙也有發生。輔側半球后部病變可有體象障礙。深穿支病變累及丘腦及上部腦幹,出現丘腦綜合徵(表現為對側偏身感覺障礙,如感覺異常、感覺過度、丘腦痛等)以及中腦部分綜合徵(如Weber綜合徵、Benedikt綜合徵等)。椎一基底動脈損害進可因閉阻的分支動脈的不同而出現延髓內側、外側、內外側聯合以及背外側綜合徵;腦橋下部及內側、外側、中部及內、外側,上部及內、外部綜合徵;亦可累及中腦,出現中腦被蓋部、頂蓋部、腹側綜合徵以及下紅核綜合徵等。此外,基底動脈主幹阻塞雖非常少見,但發生則表現為基底動脈綜合徵,症候極其凶險,預後極差。
腦栓塞的臨床表現特徵有:發病年齡跨度較大,風溼性心臟病患者以中青年為多,冠心病及大動脈病變引起者以中老年為多。無明顯誘因,安靜及活動時均可發病。起病急驟,數秒至數分鐘內症狀達到高峰,多屬完全性卒中,僅少數患者因反覆栓塞可呈階梯樣加重。半數病人發病時有短暫的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當大動脈及椎一基底動脈發生栓塞時,昏迷程度重且發生較快。常表現為出血性梗死,易致血管痙攣,頭痛及癲癇發作較為常見,多為患側頭痛及對側偏身或侷限性抽搐,若全身強直一陣攣發作,則提示栓塞範圍較大。其他如偏癱、失語、偏身感覺障礙及偏盲等,由其病損部位決定。參見前述有關內容。
心源性栓塞者,多伴有心臟病的症狀及體徵,或有心臟手術史。脂肪栓塞常發生於長骨骨幹骨折或手術後,常率先出現肺部症狀,如呼吸困難、胸痛、咯血等,此後出現神經精神症狀,表現為精神異常、煩躁不安、頭痛、嘔吐、嗜睡、昏迷、抽搐等表現,侷限性體徵少,面板可見褐色淤斑,病死率較高。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