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尤其是不斷完善的衛生保健事業,使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然而,由於老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鬆,尤其髖部是骨質疏鬆的好發部位,輕微的外傷或跌傷即可導致髖部骨折(包括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等)。因此髖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部位骨折,老年人常並存其他系統的疾病,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是提高生活質量,康復的關鍵所在。
治療方法選擇:髖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部位骨折,但老年病人生理功能衰退,常合併心、腦、肺、代謝等系統疾病,傷後如果長期臥床不僅護理不便,且易發生褥瘡、肺炎、心腦血管疾病、泌尿系感染等諸多併發症,使原有的心腦血管疾病和肝腎功能損害進一步加重,嚴重者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較高。所以, 數學者傾向於手術治療,因為手術可以明顯縮短臥床時間,減少併發症,提高生存率。手術指徵:術前需對患者是否能夠耐受手術做出正確的評估,積極而謹慎的平衡各種治療的利弊。一般認為,對傷前有生活自理能力,平時能在戶外行走,能從事輕體力勞動者,手術耐受性較好;對並存病有嚴重的心律失常(特別是室性心律失常),急性心梗,3 個月內有心絞痛發作病史,以及有明顯心肺功能失代償的病例不宜手術治療;對合並肺部感染、貧血、糖尿病、電解質失衡的病例經積極的內科治療後仍應積極手術治療。
圍手術期準備 : 術前應對患者全身情況做出全面的評估,詳細詢問病史,全面體格檢查,檢測患者肝、腎、心、肺功能、凝血機制、電解質情況,並積極治療相關合並症,為手術創造條件。對貧血患者術前應通過各種手段積極提高血紅蛋白水平,以提高對手術的耐受能力,我們主張術前應將血紅蛋白提高到90g/L 以上,必要時術前予以少量輸血。對合並高血壓者,術前需將血壓降至正常或正常偏高水平。對合並糖尿病者,術前需將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的安全水平,若入院血糖控制在8.0mmol/L 以下,多無需特殊處理,對於血糖難於控制者,應及早用胰島素控制。對合並心律失常者,若為房性失常的一般可不做處理,室性失常需行抗心律失常及營養心肌治療。對有肺部感染存在的,應常規先行抗感染治療。對合並電解質失衡者,術前應予以糾正。
手術方案的選擇:對於高齡髖部骨折的治療,有學者主張只要病人預期壽命超過6個月以上的,全身臟器無廣泛衰竭者均主張積極行手術治療,以提高病人的生存率,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手術應儘量選擇簡單、有效、時間短、創傷小、出血量少的方法。
1、股骨頸骨折:
老年患者常因骨質疏鬆,不易過早下地活動,發生股骨頭壞死及骨不癒合率高,人工關節置換是最好的選擇。人工股骨頭置換雖手術創傷小於全髖置換,遠期易出現關節磨損,關節顆粒,術後髖關節疼痛等情況,所以一般行全髖關節置換。因此我們僅對年齡大於75歲,經濟條件不允許行全髖的病例採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
2、股骨粗隆間骨折:恢復頸幹角,保證粗隆部骨折端的緊密結合及加壓固定是手術的主要目標。DHS(滑動髖)、PFN內固定可提供堅強的抗折彎力和剪下力,有效地防止髖內翻,保證骨折的順利癒合。
麻醉的選擇: 老年患者生理特點不同於青壯年,麻醉危險性相對高,但麻醉的平穩、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麻醉方法及麻藥的劑量。連續硬膜外麻醉對全身情況,特別是迴圈的穩定干擾較小,對下肢手術麻醉效果好,且術中患者清醒,有利於術後功能的恢復。本組病例選用連續硬膜外麻醉或連續硬膜外麻醉加腰麻。對使用腰麻者麻醉平面一定要控制在胸8以下,以胸10以下為佳, 樣既可以保證術中無痛,又有利於術中迴圈穩定,保障手術安全。術後管理:正確、有效的術後管理是手術成功的關鍵。早期應嚴密監測生命體徵的變化,警惕肺部感染、迴圈失代償、電解質失衡、下肢深靜脈血栓、脂肪栓塞等可能的併發症。指導病人在床上進行患肢的肌肉收縮訓練, 以減少肌肉萎縮和防止深靜脈栓塞形成。此外,對股骨頸骨折行內固定者,要避免盤腿、側臥及過早下地。行人工股骨頭置換或人工全髖置換的病人可早期下地, 但要避免屈髖、屈膝、下肢內收、內旋等危險動作。粗隆部骨折內固定的病人一定要避免過早下地負重, 以免發生髖內翻。對老年髖部骨折,年齡不是手術的禁忌,我們主張對全身情況允許者,採取積極的手術治療。術前需對患者全身各臟器、系統情況做出正確、全面的評估,加強圍手術期管理,合理選擇手術方案,熟悉各種器械的適應證、操作技巧,規範化術後管理,老年髖部骨折手術均可獲得滿意療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