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主任醫師 王成偉

隨著世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骨質疏鬆骨折患者逐年增加。老年骨質疏鬆骨折中,髖部骨折約佔到了50%以上。全世界髖部骨折患者1990年約有126萬,到2025年將會增加一倍,而到2050年全將會達到450萬。我國正在進入老齡化社會,推測1980~2020年老年人口將成倍增長,相應的老年骨折發生率每10年增加30%,髖部骨折人數也呈4倍數量上升,醫療費也隨之劇增。這就意味著到2020 年,我國用於髖部骨折的醫療費用將達600億美元,到2040年約需2 400億美元。我院2003-2007年共收治髖部骨折患者2 305例,其中>60歲患者1426例,佔64.3%;而2008-2012年共收治髖部骨折患者4 101例,其中>60歲患者2 853例,比例高達70%。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只有30%能恢復到傷前的生活狀態,給患者的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鑑於這種嚴峻的形勢,我省在第一批省長衛生重大專項計劃中就率先開展了“制約河北社會和家庭發展的老年髖部骨折的防治”的重大科研攻關。

       化挑戰為機遇,做好老年髖部骨折的科研工作

聯合國在關於老年化問題的檔案中指出:“請銘記:20世紀的社會老齡化問題將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對任何社會都是一項重大的挑戰”。這種挑戰對於有13億人口,且已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顯得尤為嚴峻,但也為中國骨科醫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這種機遇集中體現在科研方面,就老年髖部骨折乃至其他各個部位骨折而言,我們長期以來無論在骨折分型、手術指證、內固定器材選擇乃至治療指南上都照搬西方骨科經典教科書。而國外的這些理論是從其相對有限的病例資料上總結得出的結論,由於病例有限,其正確性有待進一步的實踐檢驗,並且未必適合於國人。筆者認為,我們應該抓住這個老年髖部骨折科研的黃金時期,作出中國學者自己的創新貢獻。“股骨頭、幹三維互動復位技術治療難復位性股骨頸骨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是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的結晶。

理論創新在於對難復位股骨頸骨折的定義,即“在C形臂X線機透視下,連續3次牽引復位位置不滿意者”,這種骨折佔全部股骨頸骨折的5%左右。技術創新在於這種三維互動復位方法打破了以往傳統的骨折復位中遠端對近端的觀念,創造性地以近端對遠端的方式實現了股骨頸骨折的閉合復位。筆者率先報道這項技術以來,國內外學者都開始應用這種微創方法,摒棄了創傷大的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難復位性股骨頸骨折的手術。筆者欣喜的看到了這項技術在基層醫院的應用。本期張長青醫師應用該技術治療了40例難復位型股骨頸骨折,術中平均出血21 ml,平均隨訪21個月後骨折均獲得癒合,4例患者發生了股骨頭壞死(壞死率10%),末次隨訪時平均Harris得分為81分。充分說明三維互動技術治療難復位型股骨頸骨折的微創優勢,筆者希望它能夠造福更多的患者,並且在實踐過程中進一步得到改進。

部分老年髖部骨折(尤以股骨頸骨折多見)患者傷後疼痛症狀輕微,初次X線檢查並不能發現骨折線。對這類患者應該行CT或MRI檢查,以排除骨折。一旦漏診,患者下地行走2~3周後往往發生骨折移位,造成股骨頭壞死等嚴重後果。對於不肯行CT或MRI檢查者,應向其交代病情,囑其3周後複查X線片證實無骨折後方可下地行走,這一點已取得了國內外學者的認可。但近年來,筆者在臨床中遇到相當一部分X線診斷為股骨頸不全骨折(Garden I型)患者,經CT檢查證實為完全骨折,也有在基層醫院診斷為不全骨折,故未採取手術治療而繼發移位。筆者通過一系列影像學和臨床研究發現,成人GardenI型骨折並不存在,提醒醫師對此引起重視,避免漏診和誤診。另一方面,我們要珍惜大量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細心的觀察和研究,發現新問題,在世界骨科舞臺上提出我們自己的觀點。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