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管外科中,血液學檢查主要用於評估患者血液生理狀態、各種藥物治療的監控和療效評價。
大多數週圍血管外科疾病,除有血管壁病變外,還存在著血小板數量和功能異常,凝血、抗凝和纖溶系統之間的動態平衡失調,血流動力學和血液流變學的異常改變,從而導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等病理改變。從採集標本到試驗室檢測過程中,應儘量減少不必要的干擾因素,以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一、受檢者的狀態
在採血前應瞭解患者是否有妊娠、劇烈活動、服用阿司匹林或避孕藥物等;有無先天性或獲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尤其應注意有無肝臟疾病,或者引起維生素K和維生素C吸收或利用障礙性疾病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血液學檢測的結果。另外,最好在空腹時採血。
二、血標本的採集和轉送
血標本的採集和轉送包括下列各項。
採集血標本時,注射器必須清潔、乾燥,採血時最好一次穿刺成功。先用個注射器穿刺抽取少量血液,然後再換一個注射器採取血樣,以儘量減少組織液的混入。因組織液中含有啟用外源凝血系統的組織凝血活酶,能加速凝血過程,從而影響檢測結果。此外,也可因凝血酶形成而導致血小板聚集。在採血過程中注意不使血樣起泡沫或發生凝血。
血樣和抗凝劑的比例應準確,一般為9:1。試管也需清潔、乾燥,採血後應卸下注射器針頭,沿管壁徐徐注入血樣。血液需與抗凝劑混合均勻,但需避免用力搖動。用於血小板功能檢查的血標本,最好用塗矽劑的器皿。其他化驗應根據具體要求,選用適當的試管和樣本劑量。
一般標本最好即刻送檢。不能及時轉送者,也應在各項化驗要求的時間內送檢。
二聚體>0.5 mg/L作為診斷DIC(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標準,其陽性率為96%,特異性在97%。反應體內凝血酶和纖溶活性時,以D-二聚體最為理想,較血小板、凝血酶原時間及纖維蛋白原含量具有更高的診斷價值。當D-二聚體<0.2 mg/L可完全排除深部靜脈栓塞(DVT),但不能作為DVT的陽性診斷指標。
(心梗)患者發病時血漿D-二聚體含量明顯升高,梗死後6小時可繼續升高,反映體內血栓形成。溶栓治療後,血栓迅速溶解,血漿中D-二聚體含量急劇上升。如溶栓藥物已達療效,則D-二聚體含量迅速下降,若升高後仍維持在高水平,提示溶栓藥物用量不足。D-二聚體在溶栓後6小時升至峰值,24小時降至溶栓前水平。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