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
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是指反覆發作的淺靜脈炎,淺靜脈血栓形成,可發生於人體不同部位,而以下肢為最多見。常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癌症的早期症狀。
1、病因病理: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的好發因素為感染、過敏、代謝性疾病、高凝狀態等。本病好發於青壯年男性,但與兩種疾病密切關係。
①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往往是內臟癌的早期體表現象,其原發性癌的部位涉及胃、胰、肺、膽囊等器官,特別和胰腺體尾的癌有最密切關係,因此發現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要相應地作癌症相關檢查。
②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可能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早期表現。鑑於患者大都是青壯年男性,開始時呈現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的病人,隨後常發生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因而常認為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一種演變,是整個病程中一個階段的臨床表現。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伴發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者佔50%。
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主要侵襲中、小淺靜脈,具有血栓形成,靜脈壁炎症血栓堵塞機化而再通。靜脈壁炎症含有鉅細胞。受累血管臨近組織都無明顯炎性反應。多處或全身淺靜脈受累的同時,有時尚可伴有內臟靜脈受累。
中醫認為,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主要是由於溼熱蘊結、瘀血滯留脈絡所致,常為臟腑疾病的表症。
2、臨床表現及體徵:
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好發於下肢,往往在一個區域內驟然出現條狀或網條狀物,紅腫、壓痛,有時可以在全身幾個部位同時發現。發作時的臨床表現,與一般血栓性淺靜脈炎並無明顯的不同。由於受病變連累的都是中、小淺靜脈,管腔內雖然有血栓堵塞,但並不引起靜脈血液迴流障礙,沒有肢體腫脹現象。
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全身反應比較輕,部分病人僅有輕度發熱,具有間歇、遊走、交替地在全身各處發生的特點,每次發作大都持續2-4周,即自行消退。間隔數週或數年後,身體其他部位的淺靜脈又可同樣發作,屢次周而復始的反覆發作,長期發作後所遺留的色素沉著和索狀物可以佈滿全身。
本病全身反應輕,可有輕度發熱,在一個區域內或在一側肢體上,驟然出現線狀或網狀紅腫索狀物,伴有疼痛和壓痛,索狀物有明顯的炎症反應,2-4周後,自行消退,其他部位又重新出現,長期病變後,星花斑樣色素沉著和索狀物,佈滿肢體或周身。
3、輔助檢查:血常規示白細胞數稍增高,血沉增快。同時應行胃、肝、脾、胰、腎、腸等常規檢查,排除潛在性疾病,並將腫大淋巴結行病理檢查,肢體動脈血供情況檢查(必要時作動脈造影),以證明是否有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4、辨證論治:因溼毒入營衛,留滯於經絡,蘊結成疾,故表皮紅熱、灼痛,仍是“脈中血流不暢,則血脈凝結而痛”。治療宜清熱利溼解毒為主,方藥選用四妙勇安湯加減:金銀花、玄蔘、當歸、乳香、沒藥、白扁豆、陳皮、蒼朮、甘草等。熱盛者加大青葉、板藍根、地丁、蒲公英、丹皮等。外治方藥可選用鮮馬齒莧,搗爛外敷患處,每日2次,或用硝礬洗藥,經開水衝化後,趁熱薰洗患處,每日2-3次。
5、一般治療:急性期的處理,主要是對症治療,如區域性應用熱敷,患肢裹紮彈力襪或彈力繃帶等,也可服考的鬆,每天3次,每次5-10mg。腸溶阿司匹林,每日3次,每次20mg,有消炎止痛作用。如同時內臟靜脈受累可疑者,可試用抗凝療法。
6、預防措施:在預防發作方面,應解決體內感染病灶,如扁桃體炎,齲齒等;嚴禁吸菸,防寒防潮溼,節制房事,增強體質,防止外傷,必要時在醫師指導下口服抗凝藥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