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腹壁淺靜脈炎又稱Mondor病,主要病變部位在前胸壁、乳房、肋緣和上腹部淺靜脈。
1、病因病理:胸腹壁血栓性淺靜脈炎多發生於肥胖的婦女,平時又缺乏勞動鍛鍊者,病因並不瞭解,由於上肢驟然用力而受牽拉,常常構成本病的誘發因素,很可能是在前胸壁和上腹壁受到應力時,靜脈亦受影響,或因乳房手術牽拉所致。
胸腹壁血栓性淺靜脈炎好發部位如下:
①胸腹上壁靜脈。由於乳頭向下方,經過乳房皺壁,伸展到肋緣。
②側胸腹靜脈:由乳頭向外上方,伸展到腋窩由乳頭向下,在腹直肌外側直達下腹部。
③腹壁上靜脈。腹直肌上淺靜脈比較少見,上述靜脈內膜受損害時,便有血栓形成,並引起血管壁炎症反應,甚至侵犯受累靜脈的周圍組織,可有滲出物。靜脈外形腫脹、色白,靜脈內有血栓或無血栓,靜脈內血栓能滋長、繁衍而擴充套件,可連累屬支,包括小靜脈叢。待病理演變停止,炎症消退,血栓機化,可能再通,靜脈處於部分或完全閉塞狀態。
胸腹壁血栓性淺靜脈炎,屬“胸痺”等範圍,由於溼熱蘊結、肝氣鬱積、肝絡外傷,瘀血留滯脈絡所致。
2、臨床表現:一般情況下沒有全身反應,僅有輕微的區域性症狀。典型病史是在左手或右手用力牽拉後,驟然感到一側胸壁疼痛,程度不等,高舉上臂運動、咳嗽、深呼吸,或者無意中使病變部位受壓,都會感到區域性疼痛,病變2周後,疼痛逐漸緩解,4-8周後消失,個別病人區域性疼痛可拖延1-2年。
受病變侵襲的淺靜脈略顯紅腫,如索狀物,呈銀叉或串珠狀,有壓痛,索狀物開始時柔軟,稍晚即增硬,直徑3-5mm。受累靜脈與面板呈疏鬆粘連,但與深部組織無粘連,易於移動。在病變的兩端,繃緊面板,可見覆蓋淺靜脈的面板凹陷,形如淺溝或索狀物高出面板。病變2周後,疼痛減輕,區域性面板呈淺棕色。
3、輔助檢查:全身反應輕,白細胞數稍增高,區域性病理檢查可明確診斷。
4、辨證論治:患者一側胸腹壁皮下出現硬性索條狀物,長達15-40cm,有針刺樣疼痛,面板上有緊迫感。硬性索條狀物與面板粘連,用手壓緊硬性物兩頭,使面板拉緊時,面板上可出現一條凹陷淺溝,舌質紅、苔黃,脈弦數。因肝性條達,肝經佈於兩脅,肝氣鬱積,肝失疏洩,加之肝經損傷,脈絡受阻,鬱滯經絡而成“胸痺”之症。治療以理氣活血、清熱解毒為主,內服柴胡清熱飲加減:柴胡、當歸、赤芍、金銀花、藿香、鬱金、澤蘭、香附、枳殼、陳皮等。
5、西藥治療:由於病情輕、病程短,一般毋須特殊處理,都能自行消散。如區域性症狀明顯,可用對症治療,如鎮靜、止痛治療,常用腸溶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症狀往往迅速消退。
6、其他療法:可行鍼灸治療,但不可理療,因血管受乾熱刺激後,反而產生痙攣,使症狀加重。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