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內經》中有關孕育方面的論述出發,對不孕證做一初步探討,《內經》中指出孕育的基礎是父精母血,陰陽兩性結合而成,父母的精血交結相合構成胎孕是有一定條件的。不孕的病因病機在於外部環境影響和體內環境的失調。提出治療女性不孕證應該從生殖之精生成障礙和兩精不能相搏兩方面辨證論治。
《內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經典著作,它以四時五臟陰陽整體觀為基礎,闡述了天人關係,探討了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養生等問題,該書的成編,標誌著中醫學理論的建立,對中醫學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兩千年來,歷代醫家正是在《內經》的理論、原則、技術及其所確立的方法論的基礎上,通過不斷的探索實踐和創新,使中醫學術得到持續的發展。書中有關婦科方面的內容涉及到月經、帶下、孕育、婦科雜病的病因病機及診斷治療等各個方面。對中醫婦科學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女子婚後夫婦同居兩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受孕,或曾孕育,未避孕而又兩年以上不再受孕者,稱為不孕。不孕是世界性共同關注的常見疑難病症。事實上不孕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多種婦產科疾病的一種後遺症和結局。
自《素問・骨空論》提出“女子不孕”一證之後,歷代醫家很為重視,在後世諸多醫籍中常列“子嗣”、“求子”、“種子”等專篇進行討論,在《內經》基礎上又有諸多發揮。中醫藥以其獨特的理論和方法在不孕證的診療上有一定的優勢和許多成功的經驗[3]。本文從《內經》中有關孕育方面的論述出發,對不孕證做一初步探討,以期對於中醫婦科有關不孕證的理論研究和臨床有所裨益。
1、孕育生理
1. 1孕育的基礎
《靈樞・天年》曰:“願聞人之始生,何氣築為基?何立而為J?……歧伯曰:以母為基,以父為J。”說明人體胚胎的形成有賴於父精母血,陰陽兩性結合而成。陰血為基礎,陽氣為外衛,陰陽互用,從而促成了胚胎的發育生長。因而《靈樞・經脈》說:“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面板堅而毛髮長。”
指出了男精女血對於孕育胎兒的重要性。《靈樞・本神》也說:“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兩精者,陰陽之精也。搏者,交結也。凡萬物生長之道,莫不陰陽交而後神明見。故人之生也,必合陰陽之氣,構父母之精,兩精相搏,形神乃成。所謂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也。這裡所謂的“精”和“神”,泛指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也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
1.2孕育的條件
父母的精血並不是說隨意結合就能孕育出胎兒的,交結相合構成胎孕是有一定條件的。需要男女臟腑功能正常,腎氣的充實,天癸的形成,以及衝任的通盛,月經的正常來潮等等。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即男女雙方必須到達一定的年齡,才有結合孕育的條件。因此,褚澄說:“合男女必當其年,男雖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雖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陰陽完實,然後交而孕,孕而育,育而為子,堅壯強壽。
如果年齡不及,腎氣未盛,天癸未至,或超過了一定的年齡,腎氣衰憊,天癸耗竭,精血虧虛,則雖交合而不能成孕,雖孕而不能育,雖育亦多不壽[5]。所以《素問・上古天真論》說:“男不過盡八八,女不小過盡七七,而天地精氣皆竭矣。”
2、不孕的病因病機
2.1外部環境影響
大自然給予了人們得以生存的條件,人們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變化也必然會影響到人,對於孕育也是如此。如《靈樞・邪客》曰:“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素問・五常政大論》曰:“歲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何氣使然?歧伯曰:六氣五類,有相勝制也。同者盛之,異者衰之,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也。”指出了自然環境與五運六氣對於孕育的影響。
2.2體內環境失調
胎孕是在胞宮中形成的,人體五臟六腑通過經脈的聯絡作用都與胞宮有著密切的聯絡。如果臟腑功能正常,氣血旺盛,則胎孕能成。若臟腑功能失常,精血化生之源耗竭,必然會影響到胎孕的形成。其中腎主藏精,為生殖之本,腎氣虛衰是導致不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體經絡系統,特別是奇經八脈中之衝脈、任脈、督脈與胞宮有著直接的聯絡,如《靈樞・五音五味》曰:“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素問・骨空論》曰:“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督脈為病……其女子不孕……。” 可見,督脈、任脈、衝脈的經氣虛衰,亦是導致不孕的重要因素。
3、治療啟發
懷孕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自然生理過程,現代生殖醫學已經基本闡明瞭這一過程,且經過了臨床實踐的無數次驗證,它包括卵子、精子的產生和執行,精卵結合,孕卵的輸送、著床、生長、發育及成熟等。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發生障礙均可導致不孕。
在此理論的指導下,已經實現了體外受精和胚胎移植,試管嬰兒的成功證明了這一理論的科學性。中醫學也應當與時俱進,吸取這些成果為我所用,納入中醫的理論體系,提高臨床療效。
根據《內經》所述,結合現代研究,女子不孕證當分兩類辨證論治:
3.1 生殖之精生成障礙:這是造成不孕的主要原因,現代醫學已經證明,女性生殖之精從微觀上體現在卵子的成熟與排出,而這一過程受多種因素的調節和制約。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主要責之於腎虛和肝鬱。因腎主藏精,為生殖之本,肝藏血主疏洩,肝腎為子母,已癸同源,一開一合,調節天癸。
排卵障礙性不孕的主要病機是腎虛、肝鬱或二者兼見,病程日久可累及氣血津液及其他臟腑,出現氣血津液同病或多髒受損的複合病機。臨床見證以虛為多,亦有因虛致實之本虛標實者,前者常見證型有腎脾陽虛、肝腎陰虛和腎虛肝鬱,後者常見證型有腎虛血瘀和腎虛痰凝。臨證治療應該以補腎為主,調整腎陰腎陽,同時照顧兼證,靈活變通,以提高療效。
3.2 兩精不能相搏:由於先天發育的不足或後天疾病的影響,導致陰陽兩精不能相遇而無法交結,或者雖能相遇而不能合而成形,是造成不孕的另一重要原因。先天發育因素這裡暫且不論,本文主要討論因病不孕者。據現代醫學研究,這一類不孕主要體現在輸卵管和免疫因素。在《內經》時代,雖然已經認識到兩精相搏方可受孕,但是缺乏微觀上的觀察證據,這一過程已經被現代生殖醫學所揭示。
以上兩種因素最終的結局是男子的陽精不能到達與女方的陰精相交結的場所,從而不能受孕。通過歷代醫家的研究以及現代中醫工作者不斷的努力,已經總結出相對成熟的治療方案。對於輸卵管不通以疏肝理氣、化瘀通絡為主的中藥內服,必要時借鑑現代醫學的手段進行機械的疏通,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至於免疫性不孕目前尚無統一的認識,古籍亦缺乏相關的記載,多數學者傾向於這一認識:免疫性不孕是由於經期產後餘血未淨而陰陽交合,邪毒內侵,損傷衝任胞宮,邪毒或溼熱與血相搏結,擾亂衝任氣血,導致不孕;或素體腎虛,房勞多產,損傷衝任,精不循常道。
腎陰虛或腎陽不足是病之本,熱灼精血,精血凝聚,精失常道,瘀痰內結胞中是病之標,臨床以實證或虛實夾雜多見,常見證型有腎虛血瘀、氣滯血瘀及痰瘀互結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