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脊柱在維持人體的穩定以及運動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脊柱解剖結構的完整性是維持其生理功能的基礎。1983年Denis提出了脊柱的三柱理論的概念,即前縱韌帶、椎體的前半部分和纖維環的前半部分組成前柱;後縱韌帶、椎體的後半部分以及纖維環的後半部分組成中柱;由椎弓根、黃韌帶、關節囊和棘間韌帶組成後柱。這一理論為進一步理解脊柱的生物力學特點奠定了基礎。
目前我國的神經外科醫生在治療椎管內腫瘤時,大多數都仍然採用後正中入路椎板切開腫瘤切除術。該術式至少要切開棘間韌帶及雙側的肌肉附著點,切除部分棘突、椎板和黃韌帶,有的還需要切除部分關節突,從而使後柱的完整性遭到破壞,進而影響到脊柱的穩定性,術後近期需要臥床休息一個月,遠期有可能造成脊柱後凸畸形。
為了避免這一遠期併發症的發生,有的醫生採用後路開窗、椎板復位固定術,這種手術從理論上講有可能避免遠期脊柱後凸畸形,但術後早期脊柱的穩定性仍然比較差,並且植入材料也會增加許多醫療費用。
半椎板入路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用此技術切除椎管內髓外腫瘤,僅需要分離並牽開一側的肌肉附著點,切除一側椎板和黃韌帶,必要時還需切除部分關節突,在顯微鏡下開啟硬膜,切除腫瘤。這樣就可以保留棘間韌帶和棘突、椎板、對側肌肉附著點及外側關節突, 從而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椎體後部的完整性,對於術後維持脊柱穩定性起到很大的作用。
總之,經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內腫瘤具有術中出血少, 對脊柱穩定性影響小,患者術後可早期下床活動,住院時間短等優點,並減少了術後脊柱不穩定和遠期脊柱後凸畸形等併發症的發生,目前已廣泛應用於臨床。所以在治療椎管內髓外腫瘤時要選擇採用半椎板切除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