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部分切除術已發展成為T3聲門型喉癌的主要外科治療方法之一。根據UICC(2002)關於喉癌TNM分期的定義,T3聲門型喉癌是指腫瘤原發於聲門區域,腫瘤限於喉內,聲帶固定和(或)侵犯聲門旁間隙,和(或)伴有甲狀軟骨的區域性破壞。依據喉癌患者的具體情況與T3聲門型喉癌的區域性不同的浸潤範圍,以及喉癌不同手術的適應證,T3期聲門型喉癌既可以行喉全切除術,也可以行不同的喉部分切除術。
單純手術與放療均為喉癌的有效治療方法,手術 加放療是當前治療晚期喉癌的主要模式。本文僅分析單純手術的57例T3期聲門型喉癌患者的臨床資料,以探討T3期聲門型喉癌的理想手術方式。
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本文收集我院1997.1―2006.6間收治的單純行手術治療的57例T3期聲門型喉癌患者資料,病理證實均為鱗狀細胞癌,其中高分化22例、中分化26例,低分化9例;重新查閱病灶侵及具體範圍,按UICC(2002)TNM分期,N047例、N17例、N23例;男性54例,女性3例,年齡36 - 85歲,平均60.6±10.3歲,大於等於70歲者10例,小於70歲者47例。由於放療的併發症以及患者的經濟狀況等因素,以上這些患者均未行放療。
二、手術方式選擇的一般原則
T3聲門型喉癌區域性受累範圍為同側聲帶、前連合,和(或)侵犯對側聲帶,首選喉環狀軟骨上部分切除術;區域性受累範圍為同側聲帶及聲門旁間隙,首先考慮選擇喉擴大垂直部分切除術或喉環狀軟骨上部分切除術;區域性累及同側聲帶、後連合,和(或)侵犯杓間;
和(或)環杓關節受侵保留對側環杓關節不能保證安全首先切緣,聲門下受侵範圍達1.0cm以上,考慮選擇喉全切除術;喉癌區域性浸潤範圍已是喉全切除術的適應證,但喉腔內殘留的正常黏膜尚可縫合成直徑0.5cm左右的發音管,可以選擇行喉近全切除術。此外,年齡超過70歲,肺功能較差者,考慮選擇喉全切除術。術前,結合患者的區域性病變與全身狀況決定具體手術方式。
三、隨訪與統計分析
本組資料隨訪均在3年以上,失訪7例。生存分析採用3年無瘤生存率,術後隨訪有腫瘤復發與失訪病例,按死亡計算。資料分析用統計軟體SPSS16.0,用Kaplan-Meier法與卡方檢驗分析患者的3年無瘤生存率。
結果
本組資料的3年無瘤生存率為63.2%(見表1)。57例T3聲門型喉癌患者全部行手術治療,不同術式的生存曲線見圖1。喉全切除術3年無瘤生存率為66.7%(16/24)、喉近全切除術生存率為50%(4/8),喉部分切除術的生存率為64.0%(16/25),統計檢驗P>0.05,不同術式間的生存率沒有顯著性差異。喉部分切除術有喉擴大垂直部分切除術與喉環狀軟骨上部分切除術,3年無瘤生存率分別為60%(12/20)與80%(4/5)。
喉部分切除術保留了患者的喉功能,明顯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喉全切除術後3例發生咽瘻,換藥10-40天痊癒;喉近全切除術後1例發音失敗;喉部分切除術後1例喉狹窄,行氣管造瘻。
本組資料中,≥70歲的患者10例,喉全切除術7例、喉部分切除術3例。喉全切除術的患者中包括1例74歲患者,因不能克服反嗆,喉部分切除術後4個月又給與行喉全切除術。<70歲的患者47例,喉全切除術17例、喉近全切除術8例、喉部分切除術22例,具體生存率見表,生存曲線見圖2。不同年齡組間統計分析P>0.05,兩者沒有有顯著性差異。 本組病例失訪7例,失訪率為12.3%。這對生存率的統計有一定影響。
本組57例患者中,36例行頸淋巴結清掃術,其中全頸淋巴結清掃2例,改良頸淋巴結清掃6例,分割槽性頸淋巴結清掃28例,術後病理淋巴結陽性9例,術後隨訪新發現1例頸淋巴結轉移復發,轉移淋巴結分佈為Ⅱ區7例次、Ⅲ區5例次、Ⅳ區2例次,頸部淋巴結轉移率為17.5%;≥70歲組與<70歲組患者的頸淋巴結轉移率分別為10%(1/10)與19.1%(9/47)。
討論
T3聲門型喉癌的主要特徵是腫瘤原發於聲帶,侷限於喉內,聲帶固定。喉全切除術曾經是T3聲門型喉癌的主要手術方法,隨著喉功能保留外科學的發展,喉部分切除術治療T3聲門型喉癌被大家逐漸認識接受。事實上,UICC關於T3聲門型喉癌定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UICC(1997)關於喉癌TNM分期的定義:T3聲門型喉癌是指腫瘤原發於聲門區域,腫瘤限於喉內,聲帶固定。UICC(2002)則是指腫瘤原發於聲門區域,腫瘤限於喉內,聲帶固定和(或)侵犯聲門旁間隙,和(或)伴有甲狀軟骨的區域性破壞。後者對腫瘤累及範圍更具體,這樣可以根據腫瘤不同的侵及部位範圍與不同手術方式的適應證,有針對性地選擇更合理得手術方式。
與跨聲門癌不同,由於喉部組織結構的屏障作用,聲門型癌在一定時期內病變僅侷限於聲門區域,這是部分T3聲門癌行喉部分切除的解剖基礎。
環杓關節是喉功能的樞紐。喉癌喉部分切除術的底線是至少要保證一個正常的環杓關節單元。根據UICC(2002)關於喉癌TNM分期的定義,若病變部位近前連合,因該處黏膜下組織少,腫瘤易侵及甲狀軟骨,此時即使聲帶未固定,也應診斷為T3病變,這種T3聲門型喉癌無疑是喉環狀軟骨上部分切除術的適應證。
聲門旁間隙、喉內肌、環杓關節受侵均可導致聲帶固定。若病變部位為聲帶後方,侵及環杓關節,並累及杓間、對側披裂及聲帶,則為喉全切除術的適應證。T3聲門型喉癌容易經聲門旁間隙侵及聲門下區域,聲門下受侵範圍較大時,聲門型喉癌可以表現有聲門下型喉癌的特徵:區域性呈環周性浸潤。因此,聲門下受侵範圍在1.0cm以上時,應考慮行喉全切除術。
聲門型喉癌預後較好,李慶巨集一組資料顯示,聲門型喉癌單純手術的生存率為84.4%。本組T3聲門型喉癌的3年無瘤生存率為63.2%。57例患者中,喉全切除術24例、喉近全切除術8例、喉部分切除術25例。結果表明喉全切除術與喉部分切除術的術後生存率無統計學差異。
患者的全身狀況,尤其是肺功能也是決定喉癌手術方式的影響因素。由於手術對喉結構與功能的影響,喉部分切除術後患者會出現一過性的進食反嗆,新喉重新建立正常的吞嚥反射。患者肺功能差,會導致因反嗆而出現反覆不愈的肺部感染,最終可能出現呼吸衰竭。有研究表明,老年人進入70歲以後,肺功能的改變更為明顯。
70歲以上肺癌患者的手術併發症風險明顯增加[15]。因此,年齡也是決定喉癌手術時應該考慮的因素之一。本組資料中,有1例74歲患者,因不能克服反嗆,喉部分切除術後4個月又給與行喉全切除術。本組資料分為≥70歲組與<70歲組進行分析,兩組的生存率分別為70%與61.7%,兩組的生存率沒有統計學差異,可以看出,高齡不是T3聲門型喉癌術後生存率的風險因素。
≥70歲組喉全切除術病例數佔優勢,喉全切除術率為70%;<70歲組喉部分切除術病例數佔優勢,喉全切除術率為36.2%。兩組中手術方式的構成比不同,可能是導致兩者生存率有所差異的因素之一。單純年齡大並不是喉部分切除術的絕對禁忌症,如果患者的一般情況好,喉部分切除術可以取得良好的療效。
頸淋巴結轉移是影響喉癌術後生存率的重要因素。不少學者認為,cT3N0聲門型喉癌應行Ⅱ-Ⅳ區頸淋巴結清掃術。本組患者的頸淋巴結轉移率為17.5%。57例患者中,36例行頸淋巴結清掃術,21例未行頸淋巴結清掃術的N0患者中,僅有1例患者術後半年發現同側頸部腫塊,術後病理證實為淋巴結轉移性鱗癌。
聲門型喉癌頸淋巴結轉移率較低,對於cT3N0聲門型喉癌是否應行Ⅱ-Ⅳ區頸淋巴結清掃術,還應該有更多的循證依據。另外,本組資料的≥70歲組與<70歲組患者的頸淋巴結轉移率分別為10%與19.1%,例數較少,不能說明年齡越大,聲門型喉癌的頸淋巴結轉移率越低。
T3聲門型喉癌常常侵及前連合、聲門旁間隙、聲門下區域、環杓關節,喉部分切除術往往不能保證足夠的安全界,容易導致腫瘤的區域性復發。有文獻顯示喉垂直部分切除術治療T3聲門型喉癌,區域性複發率在30%以上。本組資料的區域性複發率28%,與文獻報道相似。
而喉全切除術的區域性複發率僅0.4%,因此,術前術中應充分評估探查腫瘤的浸潤範圍,如有喉部分切除術的適應證,手術時要保證足夠的安全界,必要時術中切緣冰凍病理檢查,以降低T3聲門型喉癌術後的區域性複發率。
喉部分切除術與喉全切除術均為T3聲門型喉癌的主要手術方式。除腫瘤的部位與範圍等區域性因素外,患者的年齡、肺功能等全身因素也是決定喉癌手術方式的重要因素。對於T3聲門型喉癌患者,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綜合考慮,選擇合適的個體化手術方式,以保證患者的生存率,並儘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