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副主任醫師 杜虎羽

  距下關節制動術對於患有輕度或重度脛後肌腱炎功能不全患者來說,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有很好的前景。目前內建物所起的生物力學機制還沒有被完全瞭解,因此,對於確定該裝置最佳的臨床適應症方面仍存有疑問。然而,較早的文獻顯示距下關節融合相似有助於後足畸形的矯正併為內側軟組織的重建提供保護。

  在較輕的Ⅱ型脛後肌腱功能不全,距下關節制動術可以避免跟骨的截骨手術。對重度Ⅱ型PTTD患者,可另加趾長屈肌移位及跟骨內移截骨術以矯正單純距下關節制動術所不能糾正的殘餘畸形。由於多種原因的存在,臨床上內建物的確定性研究很難實施,然而有理由相信,使用關節制動術可以獲得良好的功能、較小的創傷及可能較短的康復時間。

  未來的幾年內,進一步的研究將會確定內建物在脛後功能不全畸形中所起的作用。本文回顧以往有限的文獻並介紹作者使用內建物進行距下關節制動術治療成人柔性扁平足的實驗室研究。

  觀點:

  當前的關節制動術是通過改變距下關節排列對柔性扁平足進行矯正的一種外科手術,其經過大約超過50年的發展。在Grice的矯正小兒扁平足的研究中採用距下關節外融合同時進行跗骨竇中植骨,但患者出現遲發畸形[1]。Haraldsson[2]將做成楔形的同種異體皮質骨插入到跗骨竇中限制距下關節的外翻,但未行關節制動術。

  在英國,1977年首次報道了採用自由漂浮內建物進行距下關節制動術[3]。目前,製作關節制動內建物的材料可為sihcone、聚乙烯、鈦、不鏽鋼或可吸收的高分子材料。內建物的外形多樣,並沒有研究確定哪些內建物更好。

  臨床很少有研究表明在兒童和成人群中獲得良好的效果。Vedantam與同事[5]對由神經肌肉病變導致柔性扁平足的78例兒童患者的140例足進行了關節制動術進行了報道,其滿意度達96%。Grannini及同事[6]報道了對21例患有雙側柔性扁平足的患兒採用可吸收內建物進行距下關節制動術及隨訪4年的結果。

  在選定的病例中,Grannini也同時附加跟腱延長及改良Kidner手術。與術前相比,術後足跟位置及X線引數有了明顯的改善,在隨訪過程中95%的患兒疼痛消失。Viladot及同事[7]對 21例成人患者因Ⅱ期脛後肌腱功能不全接受距下關節制動術附加脛後肌腱腱鞘切除或趾長屈肌腱移位或經皮跟腱延長術進行了報道。

  隨訪時間平均2年以上,後足或踝關節AOFAS評分明顯提高。Needleman[8]對採用標準手術及距下關節制動術治療柔性扁平足進行了報道,術後平均隨訪44各月,發現滿意度較高的患者X線引數有明顯的改善(除外因跗骨竇疼痛而除去內建物的11例患者,共28例進行內建物手術),內建物的除去與此併發症關係不大。

  在此研究中,不能對內建物的作用進行獨立的評價。近期對距下關節制動術的綜述表明:在對Ⅱ期脛後肌腱功能不全的治療中,可將其與MCO及FDL作為一種輔助手術,並沒有實質性的增加手術的併發症及術後的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