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腎臟內2科 主任醫師 高繼寧

  1、清熱化溼解毒 活血化瘀 顧護脾胃

  《素問・至真要大論》謂:“水液渾濁,皆屬於熱”,由於水液代謝紊亂,溼邪留著於人體,就構成了溼熱產生的基礎。徐靈胎曰:“有溼則有熱”,慢性腎炎病程綿長,溼熱鬱久則易化熱,溼性黏滯,溼熱相合,如油入面,所以腎病較長難速愈。而治療腎臟病的藥物激素、免疫抑制劑等亦能引起藥源性溼熱。朱丹溪又謂:“溼熱燻蒸而為瘀”,溼熱與瘀毒兼夾為患,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溼熱瘀毒之邪不僅可以損傷腎元,更可阻遏脾胃,影響三焦。

  所以,高師在治療腎臟病中牢牢抓住“溼熱瘀毒”致病特點選方選藥,並時時不忘脾胃為後天之本,往往療效卓著,立竿見影。如高師常用益腎湯加減治療紫癜性腎炎,基本方:當歸 15g,赤芍藥 10g,生地黃 15g,牡丹皮 10g,桃仁 10g,紅花 10g,丹蔘 30g,益母草 15g,連翹 15g,蒲公英 30g,金銀花 30g,板藍根 30g,茜草 30g,小薊 30g,水牛角 15g,石韋 30g,白茅根 30g,甘草 6g,砂仁 6g。同時根據病人病情特點辨證加減,旨在清熱化溼解毒,活血化瘀,顧護脾胃,截斷病邪的發展,扭轉病邪獲得轉機。

  2、大病大方 與時俱進

  中醫界的一般標準是藥味少、藥量輕,傷寒方藥味少,溫病方藥量輕,而曾一度受推崇。但中醫處方原則本來就有大、小、緩、急、奇、偶、復等多種方法,處方應該從病情的簡單與複雜考慮,而不應從處方的大小判斷。關於應用大方治病的源流,應當是始於《內經》時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所說:“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伍,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同時《內經》還認為“所治為主,適大小為治”,即應當根據病情的輕重選用大方小方。

  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強調“小方治一病,大方治多病、複雜病”,清代醫家喻嘉言曾說“大病需用大(大方大藥)藥”,清代醫家王孟英也言“急病重證非大劑無以拯其危”。上海裘沛然老中醫對大方研究認為:“兼備法(大方)並不是一個雜湊的方法,其處方既富有巧思,而配伍又極其精密,這是中醫處方學上一個造詣很深的境界”。

  現代社會瞬息多變,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又因自然環境破壞、汙染,地道藥材的減少,藥材質量的下降,藥物的濫用造成致病微生物的耐藥性、抗藥性,產生新的致病微生物等,直接導致現代人疾病多樣化、綜合化。在一個複雜疑難疾病發生髮展中,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有,而且其中的矛盾是多方面或多元化的,辨證使用大方,進行多環節、多靶點的整合調節作用,正是解決這種矛盾行之有效的方法。

  慢性腎臟病常出現氣虛、血瘀、水聚、熱毒、積滯等錯綜複雜的病機,靠以往的用藥特點,往往出現病重藥輕,收效甚微的尷尬。高師採古方、取今理,病、症、證相結合,清熱解毒、滋陰養血、利水消腫、溫補腎陽、培補脾氣等結合應用,常收撥雲見日,收到桴鼓之效。高師認為,療效才是硬道理,才是醫學之本,單治一證,往往顧此失彼,難以力挽狂瀾,而多證兼顧,數法並進,則能協同增效,顧全大局。在治療腎病中用大方大量正是臨床工作的需要,患者病情的需要,只要辨證準確,用藥得當,常取得顯著療效。

  3、重視標本和主次

  “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標本兼治”是中醫的一個重要治療原則,緊急病情應該以解決“標”的問題為首要,而疾病的過程是複雜的,往往矛盾不止一個,治療時就必須抓住主要矛盾,治其“本”。

  高師認為慢性腎臟疾病,復感外邪者就要解決當務之急,遵循“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標本兼治”的治療原則。《傷寒論》中“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仲景所說的一症,即指主症,是用古方療今病的重要方法,臨證要緊抓主症,但組方有成法,用方要知常達變,善於化裁。

  高師認為,腎病患者,病情複雜,治療中,不僅要顧主病主症,如水腫者用豬苓、茯苓、澤瀉、桑白皮、生薑皮、陳皮、茯苓皮、大腹皮、玉米鬚、椒目、牽牛子;顏面及眼瞼浮腫者用桑白皮、生薑皮;腰困腰痛者用川續斷、杜仲、巴戟天、懷牛膝;排尿不盡者用萆Z、烏藥、瞿麥、益智仁,同時還要兼顧他症,如視物模糊者用青葙子、密蒙花、枸杞子、菊花;夜眠差者用酸棗仁、生龍牡;咽乾口乾者用生地、玄蔘、麥冬、葛根、木蝴蝶;肝鬱者用玫瑰花、綠萼梅;易於感冒者用黃芪、白朮、防風;上肢活動不利者用桑枝、片薑黃、防風;怕冷者用淫羊藿、肉蓯蓉、制附子;痛風者用千年健、尋骨風、地龍、g薟草、延胡索、沒藥。

  4、中西醫並重 並注重時令節氣

  當前中醫臨床工作中,現代醫學診斷儀器已廣泛應用,這對提高診斷水平和進行療效觀察起著重要的作用,中西醫並重勢在必行。中藥治病不僅要症狀好轉,還要理化指標的改善。高師在臨床中常選一些研究表明有明確藥理作用的中藥。

  如尿液分析有蛋白者,用青風藤、鬼箭羽、白茅根、炮甲珠、大火草;高血壓者用夏枯草、菊花、鉤藤、天麻、草決明;高血脂者用絞股藍;高鉀者慎用花、草類中藥等。古人云:治病“必先歲氣,毋伐天和”,高師認為各種不同的氣候環境會產生不同的發病因素,因此要注意自然氣候和季節等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的影響。如長夏季節善用藿香、佩蘭等。

  5、典型病例

  劉某,女,13 歲,2009 年 2 月 9 日初診。四肢出血性皮疹,腹痛,顏面及下肢浮腫,尿如茶色反覆發作 40餘日。四肢散在紅色皮疹,對稱分佈,壓之不褪色,尿色深黃,顏面輕度浮腫,口乾,咽癢,腰困,舌紅、苔薄黃微膩,舌底脈絡暗紅,脈滑數。尿常規:蛋白( ++ ),潛血( +++ ),鏡檢紅細 胞 ( +++ ) /HP。平素易感冒。中醫診斷:血證(肌衄、尿血);西醫診斷:過敏性紫癜性腎炎。

  辨證屬溼熱內蘊,迫血妄行,脈絡瘀阻。治法:清熱解毒利溼,涼血活血止血。藥用:生地黃 8g,牡丹皮 8g,赤芍藥 8g,女貞子 12g,旱蓮草 12g,丹蔘 20g,小薊 20g,白茅根 20g,石韋 20g,薏苡仁 20g,杜仲 10g,砂仁 5g,(後下),陳皮 8g,金銀花 20g,黃芩 8g,車前子20g(包煎) 每日 1 劑,水煎服,囑忌食魚、蝦,預防感冒。2 月 16 日二診:四肢皮疹消退,顏面部浮腫消失,尿色仍深黃,餘證悉減,舌脈同前。尿常規:蛋白( + ),潛血( ++ ),鏡檢紅細胞( ++ ) /HP。

  宗前法,上方加藕節炭 12g。2 月 22 日三診:尿色淡黃,咽乾癢不適。複查尿常規:蛋白陰性,潛血( + ),鏡檢紅細胞( + ) /HP。繼進上方,去杜仲、車前子,加桔梗 8g,麥冬 10g。3 月 12 日四診 服上方 20 劑,病情穩定。舌淡紅、苔薄黃,脈滑數,守法以上方略作加減,服藥 30 餘劑,諸症消除,尿檢持續陰性而告愈,隨訪無復發。

  按:紫癜性腎炎多由外邪入侵,熱毒內蘊,迫血妄行,損傷脈絡,血溢脈外而致,日久可耗傷氣血,損傷脾腎,臟腑功能失調,脈絡瘀阻,形成熱瘀互阻的證候。該患者皮疹色紅,尿色深黃,口乾,咽癢,苔薄黃微膩,脈滑數,提示溼熱內蘊,迫血妄行之象。久病必瘀,該病日久入絡,脈絡瘀阻而舌底脈絡暗紅,故以清熱養陰,涼血活血為治療大法。

  初診方中金銀花、黃芩清熱解毒,生地黃、牡丹皮、赤芍藥、女貞子、旱蓮草、丹蔘清熱涼血活血,小薊、白茅根、石韋涼血止血。由於病程較長,正氣受損,故予薏苡仁、車前子、杜仲、砂仁、陳皮利溼化濁,健脾益腎,顧護胃氣而立於不敗之地。方證相應,故效如桴鼓。複診則皆宗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止血之法而隨證加減,若有陰虛之象則減利溼藥而酌加養陰之品,故能步步向愈而終收全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