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是一種與年齡相關,以色素上皮-玻璃膜-脈絡膜毛細血管複合結構的改變為主要病理特徵的致盲性眼病。祖國醫學認為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屬“視瞻昏渺”的範疇 ,《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首次對該病進行了較詳細的描述,“若人年五十以外而昏者,雖治不復光明,其時猶月之過望,天真日衰,自然目光漸謝”,且“目內外別無症候,但視瞻昏渺,濛昧不清也,有勞神、有血少、有元氣弱、有元精虧而昏渺者,致害不一。”
故醫家多以虛證治之,但在臨床上以本虛標實多見,即痰瘀阻滯玄府,竅道不通,氣血津液不能上榮於目,王氏[2]將該病分為乾性期,溼性期和疤痕期。
儘管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病因病機目前仍不清楚,但脈絡膜血管變化的病理機制近年來愈加受到人們關注,完整的脈絡膜和持續穩定的脈絡膜毛細血管的血流供應是維持RPE細胞和視網膜細胞功能必不可少的條件,而在該病中恰存在脈絡膜總厚度減少,毛細血管程度不等的萎縮,灌注相應減少,脈絡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區域性病理變化。流行病學調查也發現,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與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相關[3]。
在祖國醫學中,脈絡膜和視網膜血管與玄府理論密切相關。玄府理論源於《素問・水熱穴論》之“所謂玄府者,汗空也”和《靈樞・小針解》之“玄府者,汗孔也” ,目病玄府論始見於劉完素的《素問玄機原病式》,書中雲:“玄府者,無物不有,人之臟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於世間萬物,盡皆有之,乃氣出入升降之道路門戶也,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識能為用者,皆升降出入之通利也”。《審視瑤函・目昏》有:“悉由熱氣鬱於目,則無所見也。
故目微昏者,至近則轉難辨物,由目之玄府閉小,如隔簾視物之象也”。《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眼科卷》中說:“玄府者,又稱元府。眼中之玄府為精、氣、血升運從入之通路門戶,若玄府淤滯,則目失滋養而減明;若玄府閉塞,目無滋養而三光絕。” 在現代研究中,李國新認為眼部微血管房水迴圈障礙均與中醫眼科理論中的玄府淤滯閉塞所致的疾病極其相似。
周學海的《形色外診簡摩》中認為細絡既玄府,相當於微迴圈系統。王明傑[5]倡導的“玄府通微迴圈說”,認為眼底血管營養物質交換活躍,當缺血或微迴圈障礙時,視網膜功能損害,予開通玄府的藥物能調節微迴圈,能改善視神經的血液迴圈和營養狀況。
<<醫宗金鑑・眼科心法要訣>>謂: “內障者,從內而蔽也”, “蓋目為至清至靈之竅,賴臟腑之精氣而濡養,氣血沖和,目竅通利,則目視睛明;若有內傷外感,致邪滯清竅,脈絡鬱阻,目竅失養,神光不發,則內障即生”。血以流暢為貴,目得血而視.若眼部卒然外傷,或熱灼目絡,迫血妄行而瘀血內停,或氣滯血瘀,精不上承,目竅失養,神光不發而目視不明。
《素問・五臟生成篇》雲:“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諸血皆屬於心”,“諸脈皆屬於目”,就是說人體的脈,都是同心相連的,而心主血,所有一切脈中血液都要由心主宰,往復迴圈於心;所有的五臟六腑脈管都與目相通而總屬於手少陰心經,又《靈樞・經脈》篇曰:“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少陰者心脈也,心者脈之合也,脈不通則血不流”。
正常人血液循行於脈管中,主要靠心氣推動,一旦心氣不足,或心氣鬱結,則血行滯澀,氣滯則血瘀,又《素問・六微旨大論》雲:“少陰之上,熱氣主之,中見太陽”,足少陰腎經屬水,手少陰心經屬火,心為君主,腎為其化,故少陰以熱氣主之,故經脈易受熱邪為害。
《素問・陰陽離合論》中有六經開闔樞的理論,該文說:“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少陽為陽樞, 以三焦為主輸轉氣液; 少陰為陰樞, 以血脈為主,流通執行血氣。少陰為樞, 通過心血的執行, 外可助太陰之開以轉輸營血津液於周身, 內可助厥陰之闔使陰血由心包下潛藏於肝臟;《傷害論》將六經表裡相合理論歸為“元真”、“胃氣”、“相火”三大系統,其中“元真”包括太陽、少陰兩經, 分主表裡。
太陽統營衛、司氣立, 為六經之蕃蘺; 少陰為太陽之基, 司神機、統水火, 為一身陰陽之大主, 造物成化之基元。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賴其所統, 一身相火皆依其所用。腎精心血在少陰陽氣的蒸化下統率小腸、膀胱氣化, 故此係統是主持人體表裡內外的兩大支柱, 也為六經之核心。總之,如果為目中或全身血管閉塞不通,機體失養,就應當考慮從手少陰心經論治,法當涼血活血為主。
當代眼科名家陳達夫教授精研《內經》,問難《傷寒》,結合幾十年眼科臨床經驗,提出中醫眼科六經辨證,所著《中醫眼科六經法要》,實為全身與眼科疾病理論與臨床的模本[6]。陳老認為,眼病是全身臟腑病變的區域性反應,但舉臟腑不能包括六經,舉經才能包括臟腑,雖然三陰經脈不上頭面,不過舉其大者來論,若是細微的經絡,則五臟六腑都上通於目。
所以眼病不離六經,辨證(症)方法不離六經,以六經為宗旨,貫穿五輪八廓,“既要分著看,又要合攏看,方能得其全貌。”此外,陳老在1959年和1962年分別寫成了《西醫學眼球內部組織與內經髒象的結合》和《中西醫串通眼珠內容觀察論》,將傳統中醫理論與現代醫學知識相結合,建立了內眼結構與六經相屬的學說,認為黃斑區屬足太陰脾經,眼內一切色素屬足少陰腎經,脈絡膜屬手少陰心經,極大地豐富了中西醫結合眼科領域的內容,其應用價值已為臨床實踐所證實。
陳老認為,眼見紅色花飛,據《素問・金T真言論》之“南方赤色,入通於心”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之“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髒為心,在色為赤”,當屬手少陰心經:若見紅光旋轉或紅花飛動而久不失明者,屬少陰心經熱邪損傷目中無形之氣,若紅花飛旋而漸致失明者,屬少陰熱邪損傷有形之血。
在《中醫眼科六經法要・少陰目病舉要篇》中有“五輪與常人無異,眼前常見紅光旋轉,累月經年,偏不失明者,方主黃連阿膠雞子黃湯加丹蔘,丹皮。”和“眼前覺有紅色,視力隨之模糊,甚至失明。方主陳氏生蒲黃湯。患病久者,則給以桃紅四物湯,如不見效,更投以血府逐瘀湯,時而則當扶其正氣。”
並在臨床上常以陳氏生蒲黃湯治療各種黃斑病變。《臨證指南醫案》中有“經主氣, 絡主血”, “初為氣結在經, 久則血傷入絡”之說。據此, 久病入絡, 多痰多瘀, 無論眼底或全身是否見到脈絡瘀阻或出血, 或有無痰濁之象, 臨證均需治血治痰。
黃斑屬脾, 本病患者常脾胃虛弱, 氣血生化乏源, 氣虛則運化失司, 痰瘀阻絡, 此為因虛而致; 病久之人, 情志多鬱, 氣機不利, 絡脈瘀阻, 此為因鬱所致,黃斑部玻璃膜疣即為痰溼鬱結的表現, 治當化痰散結。朱丹溪倡窠囊之說,認為痰和瘀均為陰邪,同氣相求,既可因痰生瘀,亦可因瘀生痰,形成痰瘀同病,為疑難病症的主要病理基礎,提出了自氣成積,自積成痰,痰挾瘀血,遂成窠囊的論點。
曾慶華[7]從少陰經脈論治,制定化痰祛瘀法,用黃斑康(方藥組成與陳氏生蒲黃湯基本相同)治療乾性和溼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共39例70眼,總有效率為57.14%。在生蒲黃湯的主要組成藥物中,蒲黃、丹蔘、丹皮、鬱金、川芎均歸手少陰心經,現代藥理研究多有降脂祛痰作用。
曾氏認為,年邁之人脾腎虧虛,或恣食肥甘厚膩,嗜好菸酒,則易化生痰溼,久生內熱,痰瘀互結,脈絡痺阻,在眼部則表現為少陰心經受損,玄府閉塞,目竅失養,神光不得發越而視物昏渺。脾之屬黃斑區域性則有痰濁凝結,可見玻璃膜疣、基底膜沉積和玻璃膜增厚;足少陰腎經虧虛則見色素上皮細胞腫脹凋亡;手少陰心經受損則脈絡膜總厚度減少,毛細血管程度不等的萎縮,灌注相應減少。
而且淤滯日久,則變生虯脈而見脈絡膜新生血管;脾虛不統血,或內熱傷及目絡,或瘀阻均可導致出血而發暴盲。因此,在該病早、中期,當以祛邪為主,法當化痰祛瘀,如生蒲黃湯輩,晚期當以扶正為主,法當補益肝腎,如駐景丸,杞菊地黃丸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