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便祕常見的表現有以下幾類:
1、便意少,便次也少:此類便祕可見於慢通過型和出口梗阻型便祕。前者是由於通過緩慢,使便次和便意均少,但間隔一定時間仍能出現便意,糞便常乾硬,用力排便有助於排出糞便。而後者常常是感覺閾值增高,不易引起便意,因而,便次少,而糞便不一定乾硬。對這些患者可試用膨鬆劑或滲透劑,增加糞便含水量,增加軟度和體積,刺激結腸蠕動,也能增加對直腸粘膜的刺激。同時應定時排便。
2、排便艱難,費力:突出表現為糞便排出異常艱難,也見於兩種情況,以出口梗阻性便祕更為多見。患者力排時,肛門外括約肌呈現矛盾性收縮,以致排便困難。這種型別的便次不一定少,但費時費力。如伴有腹肌收縮無力,則更加重排便難度。第二種情況是由於通過緩慢,糞便內水分過多被吸收,糞便乾結,尤其是長時間不排便,使乾硬的糞便排出異常困難,可發生糞便嵌塞。這類便祕也可試用膨鬆劑或滲透劑,使糞便變軟,便於排出,有時需結合灌腸治療。如糞便軟化後依然難以排出時,則提示為出口梗阻性便祕。這一類患者需要指導排便方式,必要時進行生物反饋治療。
3、排便不暢:常有肛門直腸內阻塞感,排便不暢。雖頻有便意,便次不少,即便費力也無濟於事,難有暢通的排便。可伴有肛門直腸刺激症狀,如下墜、不適等。此類患者常有感覺閾值降低,直腸感覺高敏,或伴有直腸內解剖,如直腸內套疊以及內痔等。個別病例的直腸感覺閾值升高,也出現類似症狀,可能與合併肛門直腸區域性解剖改變有關。這部分患者的治療需要提高感覺閾值,減少排便次數,治療肛門直腸區域性病變,如痔源性便祕的區域性處理。
4、便祕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適:常見於IBS便祕型,常排便後症狀緩解。
以上便祕型別不僅見於功能性便祕,也見於IBS便祕型(也可能有以上各型別的表現)。同時對於器質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引起的慢性便祕,以及藥物引起的便祕,均可以有以上型別的表現。應注意分析。此外,還常有以上各種情況的組合。
確定便祕型別的常用方法
1、胃腸通過試驗:建議在至少停用有關藥物48h後服用不透X線標誌物20個後,拍攝腹片一張(正常時多數標誌物已經抵達直腸或已經排出),選擇48h攝片的目的是有可能觀察到此時的標誌物分佈,如多數已經集中在乙狀結腸和直腸區域之內或尚未達到此區域,那末則分別提示通過正常或延緩,如在72h再拍攝一張,若多數標誌物仍未抵達乙狀結腸和直腸或仍在乙狀結腸、直腸,則分別支援慢通過便祕或出口梗阻性便祕。胃腸通過試驗是一種簡易方法,可以推廣應用。如果延長到5-6日拍片一張,其準確性可能增高,但可行性較差,因為多數患者難以堅持而自行用瀉藥。試驗的敏感性降低,尤其是難以判斷便祕型別,除非是作系列攝片。
2、肛門直腸測壓:能提供有無引起便祕的肛門直腸區域性機制,例如在力排時肛門外括約肌出現矛盾性收縮,提示有出口梗阻性便祕;向直腸氣囊內注氣後,如肛門直腸抑制反射缺如,則提示有Hirschsprung’sdisease;以及直腸壁粘膜對氣囊內注氣後引起的便意感、最大耐受限度的容量等,能提供直腸壁的排便閾值是否正常。
3、肛門直腸指檢:這裡強調,肛門直腸指診不僅是檢查有無直腸癌的重要的方法,也是判斷有無出口梗阻性便祕的常用、簡易手法。尤其是增強的括約肌張力,力排時括約肌不能有所鬆弛,反而更加收縮緊張,提示長期極度費力排便,導致括約肌肥厚,同時在力排時處於矛盾性收縮。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