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底什麼是胃食管反流病?
解釋:簡單講是指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燒心等症狀,可以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氣道等食管臨近的組織損害。
反流性食管炎可以通過內鏡檢查發現,但有一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內鏡檢查時無食管炎的表現,這種胃食管反流病又叫內鏡陰性的胃食管反流病或者非糜爛性反流病(NERD)。希望大家認真看看這個概念。
2、胃食管反流病有特效藥物嗎?
解釋:沒有所謂的什麼特效藥物,主要是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PPI抑酸能力強,是治療GERD的有效藥物。對緩解GERD症狀和癒合反流性食管炎均療效確切。
通常PPI治療GERD療程至少8周,推薦採用標準劑量,於早餐前30分鐘口服。標準劑量PPI治療後,症狀部分改善或無效可時可改用雙倍劑量,或者調整用藥時間;一種PPI無效可嘗試換用另一種PPI。
3、我是反流食管炎A級,一般吃藥多久可以痊癒?
解釋:規律吃藥4周80%的人都會癒合,8周時間90%+的人都會癒合
4、我吃了八週藥物,但是兩個月後復發,這次又要繼續吃八週?
解釋:(1)抑制胃酸分泌是內科採用藥物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方式。抑酸治療包括初始治療和維持治療兩部分。初始治療的目的是儘快緩解燒心、反流症狀及治癒反流性食管炎。
維持治療是鞏固治療,預防復發。維持症狀持續緩解的重要措施。也就是說還要繼續吃藥8周,甚至要長期服藥。可以參見下面如何維持治療。
(2)GERD患者停止使用PPI後有極高的複發率,因此絕大多數的GERD患者需要維持治療,PPI(如埃索美拉唑等)為首選藥物,用最小的有效劑量來維持長期治癒目的。
若不能長久吃藥,食管炎反覆發作,甚至合併賁門口鬆弛,食管裂孔疝,經過我們詳細評估是可以考慮採用腹腔鏡微創方式行抗返流手術治療(也就是我們說的胃底摺疊術)。
5、胃食管反流病就這麼難治嗎?
解釋:胃食管反流病難治表現在他的反覆性,反流性食管炎是酸液反流入食管引起的損害結果(它是果,表現)。主要原因在於患者本身抗反流的屏障減弱(它是因,本質)。
食管炎經過藥物治療是可以癒合,但是停藥之後常常又復發!所以大多數人要堅持吃藥!如果不能堅持口服藥物或者藥物療效逐漸減弱,是可以考慮手術治療的(治療他的根本原因)。
6、不做手術就意味著長期吃藥?
解釋:胃食管反流病其實就像高血壓、糖尿病等一樣,是一種慢性病,不可能指望吃一段時間藥物就把他治好了,藥物只是緩解症狀,經常與患者反覆重複強調:胃食管反流病究其本質原因其一是抗返流機制減弱(最為重要)。
PPI(拉唑類)抑酸藥物只是抑制胃酸分泌,緩解症狀,不能增強抗反流機制。所以反覆發作的患者要堅持吃藥也就是我說的要維持治療。
7、有的人不建議手術,能服治療就堅持服藥
解釋:手術做不做的問題是因人而已的,有的病人病情較輕我們也不建議手術治療,但是一個病人食管炎很重,反覆發作,賁門口明顯的鬆弛,甚至合併食管裂孔疝(好比胃的大門鬆了,壞了)這樣的病人不做手術行麼?吃藥能把病人治療好麼,所以每個具體的病人都不同,針對每個病人的治療方案也不同。反覆講過了PPI(拉唑類)抑酸藥物只是抑制胃酸分泌,不能增強抗反流機制。只有手術治療才能起到重建抗返流屏障,以減少病理性酸反流。所以單純反對手術是不科學不正確的。
8、手術一次效能治癒不復發嗎?
解釋:手術的目的其實就是起到抗反流的作用,術後病理性的過多反流是會被抑制的!術後效果好於不好,其一就是要術前要進行嚴格的評估,只有嚴格符合手術的指正,術後恢復是很好的!當然手術並不是100%的,縱觀國內國外發表的文章來看,緩解率是在90%以上的。
9、暫時不想手術藥物如何維持治療?
解釋:GERD的維持治療方法主要包括:
(1)持續維持,指當症狀緩解後維持原劑量或半量PPI qd,長期使用以維持症狀長久緩解,預防食管炎復發。
(2)間歇治療,指PPI劑量保持不變,但延長用藥週期,最常應用的是隔日療法。在維持治療中,若症狀反覆出現,應增至足量PPI維持;
(3)按需治療,是指經初始治療成功後停藥觀察,一旦出現燒心、反流症狀,隨機再用藥至症狀消失。
10、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症狀是什麼?
解釋:
一、食管症狀
1、典型症狀:燒心和反流!記住這四個字!
反流是什麼?反流是指胃內容物在無噁心和不用力的情況下湧入咽喉部或口腔的感覺,含有酸味或僅為酸水時稱作反酸。
燒心是什麼?燒心是指胸骨後或劍突下(常說的心口窩)燒灼感,常由胸骨下端向上延伸。
上述兩個症狀常於餐後1小時實現,平臥位、彎腰或腹內壓增高時(拾重物、劇烈咳嗽等)可加重。
2、非典型症狀:是指除燒心、反流症狀之外的食管症狀,包括胸痛、吞嚥困難。
二、食管外症狀
由反流物刺激或損害食管以外的組織或器官引起,如慢性咽喉炎、慢性咳嗽和哮喘、咽部異物感等。
什麼是咽部異物感?接診的患者常常合併咽部異物感,簡單講,咽部不適,有棉團感或堵塞感,但無真正吞嚥困難,部分患者甚至感覺咽部有痰而咳不出,這種情況通常稱作咽部異物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