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源性胰腺炎最主要的症狀(約95%的病人)多為突發性上腹或左上腹持續性劇痛或刀割樣疼痛,上腹腰部呈束帶感,常在飽餐或飲酒後發生,伴有陣發加劇,可因進食而增強,可波及臍周或全腹。常向左肩或兩側腰背部放射。疼痛部位通常在中上腹部,如胰頭炎症為主,常在中上腹偏右;如胰體、尾炎為主,常在中上腹部及左上腹。疼痛在彎腰或起坐前傾時可減輕。有時單用嗎啡無效,若合併膽管結石或膽道蛔蟲,則有右上腹痛,膽絞痛。
病情發展過程可有以下3類:
僅有過急性發作史,以後未再復發,但炎症持續存在;有過反覆急性發作,但每次發作後並未完全痊癒,與複發性急性胰腺炎不同;有些患者並無明確腹痛發作,而最終出現脂肪瀉、糖尿病等為主要表現,此型又稱為慢性無痛性胰腺炎。
症狀:腹痛,初為間歇性,漸呈持續性,部位及性狀與急性胰腺炎相似,可伴有發熱與黃疸。因胰腺外分泌不足,胰酶缺乏而出現脂肪瀉、脂溶性維生素缺乏等現象,最終胰島必將累及,出現糖尿病症狀。
體徵:上腹部可有壓痛,或可捫及包塊,併發脾靜脈血栓時,可引起脾大,或出現節段性門脈高壓徵。少數可併發胰腺癌。
輔助檢查:
(1)血清和尿澱粉酶:除急性發作期,一般不增高。
(2)各種胰腺外分泌功能試驗:均可減退。
①促胰灄素試驗。胰液分泌量減少(<80ml/20分),碳酸氫鈉(十二指腸液正常值:>80mmol/L)和胰酶含量減低。
②膽囊收縮素刺激試驗。結果同促胰液素試驗。
③尿BT―PABA(苯甲醯一酪氨醯一對氨基苯甲酸)試驗。測定尿中PABA的排洩量,約為正常量的50%。
④Lundh試驗。胰酶活力降低。此試驗現已少用。
(3)血清放免法膽囊收縮素、促胰液素測定:含量明顯增加,系因胰酶減少,對膽囊收縮及促胰液素的反饋性抑制減弱或消失所致。
(4)131碘化脂肪吸收試驗:血131碘<正常值;糞便”。碘>正常值。
(5)胰腺內分泌功能減退,血糖可升高。
(6)腹部X線平片:可見胰腺鈣化影,鋇透可有胃和(或)十二指腸受壓徵象。
(7)B超掃描:可顯示胰腺腫大或縮小以及囊腫等影象。
(8)逆行胰管造影:可見胰管結石、管腔變形或呈串珠狀。
(9)CT掃描:可見胰腺縮小、增大或正常。密度下降或正常。胰管擴張呈串珠狀,或狹窄與擴張混合存在。胰腺結石或鈣化。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