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疼痛科 副主任醫師 孫志偉

  一、概念

  脊柱相關疾病廣義的概念是指:由於脊柱及周圍軟組織力學失衡引起的疾病。它不僅涉及大家所熟悉的頸、肩、腰、腿痛,如:落枕、頸椎病,肩周炎、腰間盤突出症、膝關節痛等,還涉及迴圈、呼吸、消化、神經、內分泌、免疫等系統的70多種病證,如:頭痛、頭暈、耳鳴、椎動脈供血不足、頭昏、視力障礙、咽部異物感、腦震盪後遺症、血壓波動、心律失常、胸悶氣短、胸背痛、哮喘、“心絞痛”、類冠心病、慢性腹痛、胃痛、慢性消化不良、慢性膽囊炎、結腸功能紊亂(腹痛、腹瀉、便祕)、一側上肢或下肢涼麻木、痛經、月經失調、痔瘡……等。狹義的脊柱相關疾病主要指後者。

  二、發展史

  脊柱相關疾病是從脊柱生物力學角度研究脊柱與疾病關係的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是病因學方面的重大進展,雖然它從正式命名到現在僅僅二十幾年,但由於它揭示了許多常見病和疑難病的病因和發病規律,而且臨床治療效果好,實用性強,大部分治療方法屬於自然療法或綠色療法範疇,患者容易接受。所以越來越受到國內外醫學界的重視。這個學科的產生,有著深遠的歷史和實踐基礎,這是醫學發展的必然,是對許多常見病發病規律的一種新的認識。起初是源於臨床實踐,許多臨床醫生,在治療脊柱疾病時,偶然治好了許多似乎與脊柱無關的內臟疾病,在千百年的醫療實踐中,祖國傳統醫學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只是用現代科學手段系統研究的人較少。祖國傳統醫學中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的俞穴及四肢的許多俞穴與內臟器官有著功能上的聯絡,並在臨床上採用捏脊和點穴、鍼灸等療法,治療小兒腹瀉、消化不良、胃病、痛經等,均收到良好的臨床效果,傳統醫學的臟腑經絡理論對此已有系統論述,由於是經驗的總結,比較抽象,很久以來,並沒有引起現代醫學界的重視。

  現代醫學自 1927 年、 1929 年、 1958年,先後有國外的學者報道了頸性心絞痛的文章,他們在採用手法治療頸椎病時,意外的發現,病人的心絞痛症狀得到明顯改善。 1966年國外的一位醫生,通過一系列心電圖檢查、運動試驗、血液酶學測定和血管擴張藥的應用,證實頸性心前區疼痛確實存在。當時並沒有意識到脊柱應力異常的整體作用,只考慮到頸椎增生刺激椎旁交感神經結的因素,並沒有引起重視。自70 年代,我國少數學者開始系統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1984 年召開了首屆全國脊柱相關疾病學術研討會1991年召開了第一屆國際脊柱相關疾病學術研討會,大量臨床與基礎研究證實,許多常見病和疑難病的發病與脊柱應力異常有關。

  一些發達國家的醫學界,對該領域已非常重視,他們在基礎研究方面做了許多工作。研究發現:很多內臟慢性疾病的病因,與脊柱應力異常有關,並提出和呼籲,再也不能不重視占人體體重60%的肌肉和骨頭的應力異常對健康的影響。診治疾病不能只考慮內臟。矯正脊柱治療和保健,在一些發達國家,已比較普及。我國現代醫學界從事這方面研究工作的人不多,也多是臨床方面的研究,開展基礎研究工作的醫學院校寥寥無幾。

  三、機理

  研究提示:脊柱及周圍軟組織應力異常是通過以下三個途徑引發疾病的:⑴、刺激或壓迫了附近的植物神經(神經根、交通支),從而影響所支配臟器的功能(增強或減弱);⑵、刺激或壓迫附近血管,引起該血管供血區缺血癥狀;⑶、刺激或壓迫脊柱附近的脊神經及感受器,反射性影響了內臟功能。通過以上三個途徑對所支配器官功能的影響,可以由量變發展到質變,即由功能性疾病發展到器質性疾病

  開展脊柱相關疾病研究的意義

  脊柱相關疾病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越來越受到醫學界的重視。近年來,我國在脊柱相關疾病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進展和成果,為脊柱相關疾病的防治提供了一些可靠的客觀依據。但總的說來,脊柱相關疾病還沒有引起醫學界人士足夠的重視,脊柱相關疾病被誤診為其他系統疾病的事情經常發生。臨床上大量出現的頭暈、頭痛、胸悶心慌、耳鳴耳聾、視物不清、噁心嘔吐等本應視為脊柱相關疾病的症狀表現,患者卻經常到腦神經科、心血管科、五官科或者消化科等專業科室求治。患者經長期藥物治療後,臨床症狀仍然存在。而同是脊柱源性疾病的頭頸肩腰腿痛疾病由於經過多年研究,周圍神經的支配定位已十分明確,通過臨床的三步神經定位診斷方法已能做到準確的神經定位,這對指導治療是十分有意義的。而脊柱相關疾病的許多疾病從傳統意義上講,歸屬內科或各個專科的範疇,很少有醫生對神經系統及其所支配的血管、臟器等十分清晰明瞭。所以加強各學科醫生間的合作,弄清每一個臟器及其支配血管的交感、副交感神經支配詳情,並予以總結和規範化,將會對脊柱相關疾病這門新興學科的臨床研究起到巨大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因此,加大對脊柱相關疾病知識的宣傳普及,加強對脊柱相關疾病的研究,必將開闢出治療傳統意義上的慢性病和疑難病的新方法、新途徑。

  整脊醫學:是美國的帕馬醫師(D.D.Patmer)在1895年,根據人體脊椎骨和神經系統的原理,悟出一種與我國古老的“推拿術”和“跌打損傷”相若的整脊療法。其法是根據人體脊椎關節錯位的位置,採用不同的坐、臥姿,通過各種手法的運用,在數分鐘內能達成止痛和治療效果。也就是利用自然痊癒的方法,矯正脊椎,使神經不再受到侵犯,而恢復原有功能,是用最溫和最有效的方法從根本上治療疾病。

  整脊療法的安全性:脊椎矯正療法非常注重解剖學和X線影像學,為脊椎的手法矯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之有效而且安全。根據美國「健康政策及研究局」調查,併發症的頻率在頸椎治療是一百萬分之一,腰椎治療為一億分之一。整脊療法是一種醫療技術方法,而非屬一般按摩,所以施行者必需是經過訓練的醫師,整脊醫師施行手法之前必須有一個判斷分析脊柱病變節段的過程,包括問診、觸診、X線等影像學分析、神經定位等等,施治時的手法必需是正規的,這樣併發症自然就不易發生,效果亦會非常顯著。

  另外,整脊技術還有一個現代西醫技術無法替代的“絕活”――保健、治“未病”:精通整脊技術和脊柱相關疾病的醫師,可以通過脊椎觸診、觀察分析脊椎X線片,客觀的、精確的判斷一個人的健康狀況,並運用整脊手法矯正脊椎的錯位關節,從而達到治療“未病”和保健的目的。

  脊椎相關疾病表(轉)

  C1 頭痛、失眠、眼疾、記憶p退、眩暈、落枕、頸強直、口腔潰瘍、斜視、早搏、咽喉炎、扁桃體炎。

  C2 聲帶嘶啞、頭昏眩、耳Q、扁桃腺炎、腮腺炎、鼻竇炎、過敏、失聲、落枕、頸強直、複發性口炎、斜視、早搏、咽喉炎、偏頭疼、慢性中耳炎。

  C3 咽喉炎、頸肩痠痛、面部痤瘡、溼疹、落枕、頸強直、口腔潰瘍、斜視、早搏、扁桃炎、偏頭疼、慢性中耳炎、眼皮跳、面神經麻痺、小兒流涎。

  C4 肩臂痠痛、牙痛、三叉神經痛、落枕、頸強直、口腔潰瘍、斜視、早搏、咽喉炎、扁桃體炎、偏頭痛、慢性中耳炎、耳聾、耳鳴、網球肘、高血壓、鼻炎、發汗障礙、竇性心律不齊。

  C5氣管炎、咽喉炎、手臂痠痛、落枕、頸強直、偏頭痛、耳聾、耳鳴、暈車、網球肘、手腫、高血壓、早搏、發汗障礙、竇性心律不齊、口臭、肩周炎、心絞痛。

  C6 肩周炎、手腕痛、大拇指痠麻痛、落枕、頸強直、偏頭疼、耳聾、耳鳴、網球肘、高血壓、早搏、發汗障礙、心律不齊。

  C7 甲狀腺炎、手臂外側、中指、無名指痠麻痛、落枕、網球肘、手腫、高血壓、早搏、發汗障礙、心律不齊、肩周炎

  C8 氣喘、氣管炎、手臂內側、指尖痠麻痛、口吃、上肢肌肉痠痛。

  T1 心臟病、氣管炎、氣喘、手腕痛、胸痛、手臂內側痠麻痛、早搏、肩膀疼痛。

  T2 食道炎(胃酸反流)、胸痛、手臂內側痠麻痛、心臟功能紊亂、肩膀硬化、手麻痺。

  T3 支氣管炎、肺炎、食道炎(胃酸反流)、胸痛、心臟功能紊亂、呼吸困難、肩膀硬化、手無力。

  T4 乳腺炎、乳腺增生、慢性胃炎、胸痛。

  T5 肝炎、膽囊炎、低血壓、胃炎、易疲倦、胸痛。

  T6 胃炎、膽囊炎、胃脹、食慾不振、胃痛、胃灼熱感、消化不良、背痛。

  T7 胃潰瘍、Ⅱ型糖尿病、十二指腸炎、扁桃腺炎、胃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下垂、口臭。

  T8 便z、風溼、胃消化不良、胃潰瘍、慢性胃炎、胃下垂。

  T9 過敏、胃消化不良、胃潰瘍、慢性胃炎、膽囊炎、膽結石、慢性胰腺炎、糖尿病。

  T10 腎炎、水腫、痛風、帶狀皰疹、膽囊炎、膽結石、慢性胰腺炎、Ⅱ型糖尿病。

  T11 腎炎、輸尿管炎、大腸炎、性功能障礙、水腫、腎盂腎炎、膽囊炎、膽結石、慢性胰腺炎、Ⅱ型糖尿病。

  T12 風溼關節炎、腎盂腎炎、慢性胰腺炎、Ⅱ型糖尿病。

  L1 大腿前側痛、便z、尿床、疝氣、慢性闌尾炎。

  L2 月經不調、子m卵巢炎、大腿中段痠麻痛、便z、慢性闌尾炎。

  L3 生殖器疾病、坐骨神經痛、月經不調、坐骨神經痛、血壓不正常、宮頸糜爛、盆腔炎、膝關節痛、髕骨軟化症、痛經、慢性闌尾炎、痔瘡。

  L4 前列腺炎、坐骨神痛、小腿痛、坐骨神經痛、子宮頸炎、盆腔炎、功能性不孕症、便祕、髕骨軟化症、慢性腹瀉、月經不調、痛經、痔瘡。

  L5 婦科炎症、膀胱炎症、小腿至足踝痠麻痛、髕骨軟化症、坐骨神經痛、痔瘡、遺尿。

  S1-S5 脊椎彎曲、髖骨關節病變、臀部痛、前列腺炎、踝骨痛、痔瘡、性交痛。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