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是新生兒最常見的疾病,也是新生兒死亡及傷殘的主要原因。據2003年統計資料顯示,新生兒死亡率18.01‰,其中新生兒窒息死亡佔20.8%。近年來,由於產科、兒科合作的增強,以及兒科復甦技術的改進等因素,我國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已明顯下降。但是,一些地區調查顯示,新生兒窒息復甦的規範方法還未落實,產科與兒科合作不力,以“經驗”復甦為主,甚至使用呼吸興奮劑等問題仍然存在。為了進一步提高新生兒窒息的救治水平,必須要規範新生兒窒息的復甦操作技術和強化其標準流程,這也是目前迫切需要改進的一個領域。
理念一:產科與兒科應加強合作
在新生兒窒息復甦的過程中,應加強產科與兒科的合作,發揮團隊精神,共同保護胎兒完成向新生兒的平穩過渡。在高危產婦分娩前,兒科醫生也要參加分娩或手術前討論,並在產床前等待分娩、參與窒息復甦等。
理念二:建立正確的評估理念指導復甦
復甦者應根據新生兒窒息復甦流程圖(圖1),對新生兒出現的症狀做出果斷的評估及決策。
所有新生兒出生後只有兩種情況,即羊水清或羊水胎糞汙染,復甦者一定要牢記遇到何種情況、做何種評估。如生產後就擦乾或吸引而不做評估,就違背了指南的理念。如在正壓通氣後再進行評估,則只需評估心率就可,以心率60次/分作為界線;如<60次/分,則要進一步行胸外按壓等。正壓人工呼吸是緩解呼吸暫停和心動過緩的首要措施,心率增快是正壓人工呼吸成功的首要指標。表1顯示了三種不同的評估方法。
理念三:應減少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氧損害
用氧方面(1)足月新生兒:當患兒有紫紺或復甦時需要正壓通氣,應給予100%純氧。也有研究者認為復甦時用低於100%的氧也可能獲得成功;用低於100%濃度氧復甦如在生後90s內無改善,應該提高氧濃度至100%;無氧源時可用空氣氧進行正壓通氣。(2)對於小早產兒(<32周),復甦時應進行脈搏氧飽和度的監測。行正壓通氣時,氧濃度應在21%~100%,目前尚不確定以哪個特定的氧濃度開始為宜;調節氧濃度使氧飽和度逐漸增至90%,當氧飽和度超過95%時需降低氧濃度;目前尚無高級別證據顯示覆蘇時對早產兒給予短暫100%氧有害。
用氧時間從“初步復甦”推遲到存在持續紫紺需正壓人工呼吸前(見圖1)。我國採用自動充氣式氣囊,在早產兒復甦時將該氣囊的貯氧袋或貯氧管撤去,即可得到40%氧濃度,這個濃度適宜作為早產兒最初氧濃度,應向基層推廣。
用氧濃度 挪威Saugstad醫生一篇關於窒息新生兒使用空氣或純氧復甦的薈萃分析結果顯示,21%氧比純氧好。Saugstad在另一篇述評中指出,新生兒復甦初始時應避免使用純氧,這可能與增加新生兒死亡率(約40%)、心肌和腎的損傷、延遲康復等原因相關。但目前國際和國內新生兒窒息復甦指南仍推薦用100%氧,尚未見短暫純氧有不良預後的報告。
理念四:新生兒通氣的四大策略
策略1 早產兒應用呼氣末正壓(PEEP)或在復甦後予以持續氣道正壓給氧(CPAP)。
策略2 應用PEEP可保護對抗肺損傷並改善肺的順應性和氣體交換。
策略3 絕大多數呼吸暫停早產兒可用20~25cmH2O正壓行最初通氣。如早產兒需迅速改善心率或未見胸廓起伏,則需更高的壓力。足月兒也不推薦最初數次使用30~40 cmH2O正壓通氣,應在使用20 cmH2O無改善方可增加壓力。
策略4 在治療方面尚缺乏充分的資料支援或反對在產房即刻或復甦後立即常規使用CPAP。過高的CPAP會限制頭部靜脈迴流或造成氣胸,增加腦室內出血的發生率,也使迴心血量減低而影響心功能。指南曾推薦CPAP壓力為4~6cmH2O。《歐洲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徵防治指南》提出,對於復甦後需要表面活性物質(PS)的極低或超低出生體重兒,可通過INSURE技術行“氣管插管-PS-拔管後鼻塞CPAP”,這樣能避免機械通氣,此技術已得到臨床應用。
通氣裝置的選擇應注意:(1)可調節壓力(可提供恆定的最大吸氣壓PIP及呼氣末正壓PEEP)的T形組合(T-piece)人工復甦裝置,能有效的用於新生兒尤是早產兒面罩或氣管導管-氣囊正壓通氣。(2)一旦面罩通氣無效及氣管插管通氣失敗或不可能時,喉罩氣道將提供有效的通氣。
理念五:用“胎糞吸引管”自氣管內吸引胎糞應得到推廣
1、決定新生兒是否需要氣管插管自氣管內吸引胎糞,應提出“有活力”和“無活力”的概念。如新生兒有活力(呼吸規則或哭聲響亮、肌張力好、心率>100次/分)則不需要氣管內吸引胎糞;如新生兒無活力(3條中有1條不好)則應立即將新生兒置於開放暖箱保暖下襬正體位(可先不擦乾),經口氣管插管自氣管內吸引胎糞,吸引後完成初步復甦中擦乾、刺激步驟,然後再評估呼吸、心率和膚色,決定是否需要正壓通氣。
2、用胎糞吸引管一端直接連線氣管導管介面,另一端連線低壓吸引器。吸引時,復甦者用右手食指將氣管導管固定於新生兒的上顎,左手食指按壓胎糞吸引管的手控口,吸引時使其產生負壓,邊退氣管導管邊吸引,3~5s後將氣管導管撤出。如需要重複插管,應再次吸引。應推廣應用胎糞吸引管,以改變目前國內氣管內吸引管多次沖洗的方法。
3、對已被胎糞汙染的新生兒,應常規口、鼻腔吸引,而不再推薦使用胎糞吸引管。阿根廷等通過臨床多中心隨機對照薈萃分析發現,其胎糞吸入綜合徵發生率、人工呼吸的需求、治療週期及死亡率均無差異,因此取消了氣管插管前的口咽吸引。但如氣管插管時發現聲門被大量胎糞堵塞,可用F10或F12吸引管,先將堵塞聲門的胎糞吸引後,再插入氣管導管。
理念六:復甦後應監測血糖
新生兒窒息復甦後,尤要注重低血糖的檢測,其發生率為20%~30%。新生兒的低血糖症狀不典型或無症狀,少數出現症狀,表現為反應低下,哭聲弱、拒奶,肌張力低下,蒼白、低體溫、呼吸不整、暫停、青紫等,嚴重者出現震顫、驚厥、昏迷等。低血糖持續可引起嚴重的中樞神經病變,造成新生兒智力低下、腦癱等神經系統後遺症。及時檢測血糖可作出明確診斷,因此,維持血糖在3.3~4.4mmol/L,以防治低血糖造成的腦損害。
相關連結
新生兒的溫度管理
保溫<32周的早產兒應用塑料袋或塑料保鮮膜(食品用防熱)包裹頸部以下,再放在常規的輻射熱臺上,可顯著改善體溫。復甦後早產兒自塑料袋中取出,完成初步復甦等步驟。
Mathew等比較超低出生體重兒(≤28 W)常規和塑料袋保溫的效果,塑料袋組平均溫度高於常規組;出生首6 h常規組的pH值明顯低;常規組在生後24h用氧需求大為增加,為82.9%,而塑料袋組僅為43.3%。作者認為,塑料袋保溫可預防熱丟失,是產房中預防低體溫及早產兒早期酸中毒一個簡單而有效的干預措施。
避免高溫 缺血時及缺血後高體溫與腦損傷有關,需要復甦的新生兒應以達到正常體溫為目的,應避免復甦新生兒的醫源性體溫過高。
腦部亞低溫 尚無足夠資料懷疑窒息新生兒復甦後推薦常規使用全身性或選擇性腦部亞低溫。
新生兒窒息復甦中的藥物應用
腎上腺素 推薦靜脈劑量(首選臍靜脈導管或臍靜脈穿刺);如氣管內給藥須給較大劑量,最大可加至0.1 mg/kg (1:10000 ml/kg)。
Barber回顧分析了一組在產房內接受過 腎上腺素氣管內給藥(劑量0.01~0.03 mg/kg)的病例44例)。僅有14例(32%)給藥後恢復了正常的血迴圈,其餘30例中23例(77%)無效後改為靜脈給藥,才恢復了正常的血迴圈。
納洛酮 納洛酮不應作為最初復甦用藥,除非兩個指徵同時存在:①使用人工正壓呼吸30 s後心率及膚色恢復,但呼吸仍抑制;②孕婦在分娩前4h內曾使用過度冷丁。多采用靜脈或肌肉注射,不推薦氣管內給藥,目前推薦劑量仍為每次0.1 mg/kg。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