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硬化、血管炎與動脈瘤的發生與發展有關。腦動脈瘤多見於腦底動脈分叉之處。按其發病部位,4/5位於腦底動脈環前半,以頸內動脈、後交通動脈、前交通動脈者多見;腦底動脈環後半者約佔1/5,發生於椎基底動脈、大腦後動脈及其分支。症狀:動脈瘤破裂時,常有前驅症狀如頭痛,繼之發生出血症狀,表現為劇烈頭痛、煩躁、噁心嘔吐等腦膜刺激徵,隨之出現顱內壓增高。可伴有意識障礙和相應部位的神經定位症狀。動脈瘤出血形成較大血腫顱內動脈瘤多因腦動脈管壁區域性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內壓力增高的基礎上引起。高血壓、腦動者,病情多急劇惡化,出現腦疝危象。據統計動脈瘤第一次破裂後,死亡率高達30~40%,其中半數在發病後48小時內死亡,存活的病例,1/3可發生再次出血。檢查:腦血管造影是最確切的輔助診斷方法,應行全腦血管造影。CT掃描有時可以顯示出動脈瘤病灶。MRI檢查不僅可顯示出動脈瘤,有時尚可見到附壁血栓。一旦診斷為腦動脈瘤,應採取手術治療,以求根治,避免大出血危險。採用開顱直接處理動脈瘤的手術方法。尚可採用動脈內栓塞治療。
臨床表現
1、動脈瘤破裂出血症狀中、小型動脈瘤未破裂出血,臨床可無任何症狀。動脈瘤一旦破裂出血,臨床表現為嚴重的蛛網膜下腔出血,發病急劇,病人劇烈頭痛,形容如“頭要炸開”。頻繁嘔吐,大汗淋漓,體溫可升高;頸強直,克氏徵陽性。也可能出現意識障礙,甚至昏迷。部分病人出血前有勞累,情緒激動等誘因,也有的無明顯誘因或在睡眠中發病。約1/3的病人,動脈瘤破裂後因未及時診治而死亡。多數動脈瘤破口會被凝血封閉而出血停止,病情逐漸穩定。隨著動脈瘤破口周圍血塊溶解,動脈瘤可能再次破潰出血。二次出血多發生在第一次出血後2周內。部分病人出血可經視神經鞘侵入玻璃體引起視力障礙。蛛網膜下腔出血後,紅細胞破壞產生5-羥色胺、兒茶酚胺等多種血管活性物質作用於腦血管,發生血管痙攣,發生率為21%一62%,多發生在出血後的3―15天。區域性血管痙攣只發生在動脈瘤附近,病人症狀不明顯,只在腦血管造影上顯示。廣泛腦血管痙攣,會導致腦梗死發生,病人意識障礙、偏癱,甚至死亡。
2、局灶症狀取決於動脈瘤的部位、毗鄰解剖結構及動脈瘤大小。動眼神經麻痺常見於頸內動脈-後交通動脈瘤和大腦後動脈的動脈瘤,表現為單側眼瞼下垂、瞳孔散大,內收、上、下視不能,直、間接光反應消失。有時局灶症狀出現在蛛網膜下腔出血之前,被視為動脈瘤出血的前兆症狀,如輕微偏頭痛、眼眶痛,繼之出現動眼神經麻痺,此時應警惕隨之而來的蛛網膜下腔出血。大腦中動脈的動脈瘤出血如形成血腫;或其他部位動脈瘤出血後,腦血管痙攣腦梗死,病人可出現偏癱,運動性或感覺性失語。巨大動脈瘤影響到視路,病人可有視力視野障礙。動脈瘤出血後,病情輕重不一。為便於判斷病情,選擇造影和手術時機,評價療效。
治療
顱內動脈瘤應手術治療。採取保守治療約70%病人會死於動脈瘤再出血。顯微手術使動脈瘤的手術死亡率已降至2%以下。
1、手術時機選擇病情一、二級病人,應儘早造影,爭取在一週內手術。病情屬三級及三級以上,提示出血嚴重,可能有腦血管痙攣和腦積水,此時手術危險性較大,待數日病情好轉後再進行手術。
2、手術方法開顱夾閉動脈瘤蒂是最理想的方法,應屬首選。因它既不阻斷載瘤動脈,又完全徹底消除動脈瘤。孤立術是在動脈瘤的兩端夾閉載瘤動脈,在未能證明腦的側支供應良好情況時應慎用。動脈瘤壁加固術療效不肯定應儘量少用。臨床不適宜手術,導管技術可達部位的動脈瘤,可選氣囊,彈簧圈栓塞的介入治療。術後應複查腦血管造影,證實動脈瘤是否消失。
3、待手術期治療動脈瘤破裂後,病人僱絕對臥床休息,儘量減少不良的聲、光刺激,最好將病人置ICU監護。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可監測腦血流變化,有利於觀察病情進展。便祕者應給緩瀉劑,維持正常血壓,適當鎮靜治療。合併腦血管痙攣時,早期可試用鈣離子拮抗劑等護血管治療。為預防動脈瘤破口處凝血塊溶解再次出血,採用較大劑量的抗纖維蛋白的溶解劑,如氨基己酸;以抑制纖維蛋白溶解酶原的形成,但腎功能障礙者慎用,副作用有血栓形成可能。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