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敷是我們熟悉的,有各種各樣的方式方法。遠古的人類在火堆旁邊烤火,就不知不覺在利用火的輻射熱為自己驅寒暖身了。肚子疼的時候用手捂著腹部,手心的熱量就會讓我們覺得舒服一些。外出遊玩走了一天覺得疲勞了,打一盆熱水泡泡腳,也是通過熱敷來緩解疲勞的方法。這些都是生活中我們不自覺地再利用溫熱給自己進行簡便易行的物理治療。
冰敷好像在日常生活裡用的並不多,因為在我們的思想裡,不舒服了,有了問題,應該促進迴圈應該暖和著,用冰敷著挺冷挺不舒服的,有什麼好處呢?
常看體育比賽的人可能會在賽場上看到這樣的情景,某個運動員意外受傷倒地,場邊的隊醫快步跑上場去,先檢檢視看問題嚴重不嚴重,傷重就趕緊擔架抬下場去,輕傷就拿出一個什麼東西往傷處(當然一般是四肢部位)噴霧,或者是拿出一個袋子捂在傷處。其實這個時候就是在利用物理降溫的方式進行應急處理。那個噴霧似的東西是某些有冷卻降溫作用的化學藥劑,接觸身體以後從液態蒸發成氣態,吸走區域性的熱量讓受傷的部位迅速降低溫度。現在這個方法用得不太多了,一是這類噴霧罐是高壓的,有一定危險性,攜帶的時候要避免高溫和磕碰,二是要持續降溫的時候不能讓人拿著個罐子不停地噴啊。所以現在多半用的是冰袋來冰敷降溫。冰袋當然就是裝了冰塊的袋子,用塑料袋之類的臨時用一下也都可以,也有專門的可以反覆使用的冰袋,一般是塑料和尼龍結合的材料,表面是絨面的,不滑而且接觸面板會比較舒服,有個蓋子,擰開把冰塊和水裝進去再擰嚴實就可以長時間冰敷了。在5-6年前國內還沒有專門生產的,需要的話還得從國外帶回來,現在終於見到國產化的了。
知道了運動場上應急處理的時候用的是冰敷的方法,那麼為什麼要冰敷呢?熱敷一下舒筋活血不是更舒服好得更快嗎?這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思維的誤區了。熱敷固然能舒筋活血,但是剛剛受傷的時候組織正在出血(面板沒有破損,組織內部毛細血管破裂的出血也是出血,而且有的時候問題更嚴重),這個時候要是再用熱的一敷,血液迴圈一促進,出的血也就更多了,損傷也就加重了。所以這個時候需要的是抑制區域性血液的迴圈,要讓出血儘快停止,所以也就有了急性創傷應急處理的原則,就是所謂“RICE”的原則。
“R”就是“rest”的第一個字母,就是為休息,制動,就是馬上停止活動,這樣就可以避免組織的進一步損傷或者活動的時候又損傷到其它部位。象我們平時扭傷了腳腕子經常會自己活動活動,覺得這樣好得快,其實如果傷得不重倒還好,如果是韌帶的撕裂斷裂,或者是骨折的話,這一活動就可能已經雪上加霜傷上加傷了!當然,更不能讓好心人幫忙又揉又捏,否則很可能沒幫成忙反而倒添了亂!
“I”就是“ice”的第一個字母,原意當然是冰,在這裡就引申為冰敷和降溫了。簡單的道理前面說過就不再重複了。
“C”是“compression”的第一個字母,指的是加壓,加壓包紮。如果受傷的當時條件允許的話,可以使用彈力繃帶對損傷區域性加壓包紮,不但可以固定區域性避免損傷加重,同時一定的壓力還可以避免過度的出血腫脹等等。當然,不是包紮得越緊越好,太緊會影響迴圈,造成肢體的缺血,嚴重的會使肢體因為缺血壞死的!包紮的力度到底是多少,什麼樣的鬆緊才適度,就不是說說就可以明白的了,所以沒有專門的學習過,還是比較鬆地包紮一下就好,大概的鬆緊程度是可以在繃帶裡很容易地塞進一根手指頭。
“E”是“elevation”的第一個字母,可以理解成抬高患肢,也就是把受傷的肢體墊高,最好是高於心臟的位置,這樣會有利於整個肢體血液和淋巴的迴流。當然,如果受傷的是頭或者脖子,千萬別把頭抬高!因為如果是頸椎的骨折,在抬頭的時候可能就會挫傷了脊髓,是可能造成生命危險的!
當然了,在我們做了應急處理的同時,還是應該儘快聯絡醫院,畢竟這只是應急的簡單處理,還是需要專業人員來做進一步的工作。
說了應急處理之後,我們再回頭來說冰敷和熱敷的問題。
剛剛受傷的時候,應該馬上冰敷,而且48-72小時之內都要冰敷,因為創傷的急性出血期就是48-72小時,要等到沒有新的出血之後,我們才能開始熱敷來促進迴圈。
那是不是在受傷的頭兩三天裡就應該不停地冰敷或者儘量多地冰敷呢?也不是。我們都用涼水洗過手或者洗過衣服,都知道當手剛開始接觸涼水的時候,面板的顏色會凍得發白,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又會發紅。這在冬泳愛好者的身上體現得最明顯,遊過一會兒之後再上岸身上都是通紅的。這裡面的原因就在於,溫度剛剛降低的時候,毛細血管反應性的收縮了,面板的血液迴圈下降了,所以顏色變得蒼白了,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組織意識到不能自己把自己凍死,所以又會反射性地擴張血管,增加區域性組織的血流量,於是我們肉眼看到的就是被凍得通紅。這下也就知道了,如果冰敷得太久,反而又促進了迴圈,這當然是我們在損傷的早期不希望發生的。所以比較理想的冰敷是:每次冰敷大約15-20分鐘,每冰敷一次要間隔1-2個小時。疼痛不是太明顯後,隔2-3個小時冰敷一次就可以。如果損傷很輕很小的話,冰敷的時間和次數就可以更少一點。
冰敷的時候,還有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也是應該注意到的。比如前面說到了要往冰袋裡放進冰和水,既然是要儘快降溫,越涼不是就能越快降溫嗎?加冰就是了,加水為什麼呢?在中學物理裡提到過,冰水混合物是0°,換句話說,冰水混合物最低也就是0°。但是冰塊不一樣,冰塊剛從冰箱裡拿出來的時候就是冰箱冷凍室裡的溫度,有可能是零下5°也可能是零下15°。這樣低的溫度是會凍傷組織的,只有加了適量的水成為冰水混合物才能讓溫度適中。同時,冰塊是固體,有稜有角的,和肢體的接觸面不均勻,挨著的地方太涼,挨不著的地方又沒有冰敷到,所以要加水讓整個冰袋變成軟的水囊,才能柔軟均勻地接觸到需要冰敷的地方。
沒有專門的冰袋的時候可以用什麼呢?可以就地取材很多東西。比如買一瓶冰鎮飲料,倒在塑料袋裡當冰袋用;沒有合適的塑料袋可以直接倒在毛巾手絹之類的上面,浸潤涼了之後直接冰敷;在野外玩的時候可以直接用小溪小河裡的水浸泡,要注意的是如果水流太湍急就不能直接把手啊腳啊深進水裡,因為水流的衝擊對組織也是一種刺激。或者買根冰棍包上毛巾再用也是一樣的,總之需要的就是溫度低的東西,至於是什麼並不重要。
還有在冰敷的時候,要看面板是不是有破損,如果面板有傷口的話,一定要先墊上一層乾淨的不透水又不能是保溫隔熱的東西,不然冰袋上凝結的水流進傷口可能會引發感染。
用了這麼多字,終於把冰敷相關的知識簡單介紹完了。接下來就該說熱敷了。根據上面說過的,急性損傷的前兩三天是要冰敷的。那麼如果損傷不嚴重,不需要特別的處理,兩三天之後就可以開始熱敷了。冰敷抑制了出血和炎症,但是已經有的出血和炎症就要依靠熱敷,促進組織的血液和淋巴的迴圈,把致炎物質和淤血帶走,才能好得更快。
熱敷相對簡單,因為我們多少都有過熱敷的經驗。直接用熱水泡啊、用熱水袋敷啊之類的都可以。對於熱敷來說,重要的是溫度和時間的控制,通常熱敷的溫度不要超過50-60°。溫度太高會燙傷誰都知道,但是有一個專業名詞叫做“低溫燙傷”可能就是很多人都沒聽說過的了。其實這就是熱敷的時間太長造成的。溫度高的東西我們一碰就覺得燙,就會不再接觸了,但是四五十度的溫度不但不覺得燙,還會絕得很舒服,就可能一次敷幾個小時,甚至抱著熱水袋睡著了。於是熱量在組織中逐漸積累起來,而且慢慢傳導到組織深處,就造成了傷害程度更重的低溫燙傷!所以再怎麼覺得熱敷的時候舒服無比,也不要超過一個小時!這樣才能既有效又安全!
把上面說過的整理一下:損傷剛剛發生的時候,要遵循“RICE”的原則。在2-3天裡要冰敷,每次15-20分鐘,1-3小時冰敷一次。急性期過了之後,可以開始熱敷促進迴圈,溫度50-60°,時間控制在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之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