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性關節炎(簡稱類風關)是導致青壯年關節功能障礙,甚至殘疾的常見疾病。有些患者悲觀地認為:“患了類風關,十之八九要殘疾,治不治都一樣。”對於大多數患者而言,如果在發病初期採取正規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和隨訪,其關節變形率是極低的,患者可以保持較好的生活質量和工作能力。類風關患者是否會殘疾,除與病情輕重有關外,與是否早期就診堅持接受正規的治療至關重要。
什麼是類風溼性關節炎
樂博士說,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炎為特徵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持久反覆發作,可導致關節內軟骨和骨的破壞,關節功能障礙,甚至殘疾。其病因未明,與環境、細菌、病毒、遺傳、性刺激及神經精神狀態等因素密切相關。多見於青壯年,20-45歲佔80%左右,女性較男性多見,男女之比為1∶3。
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類風關常見的臨床症狀:
晨僵:指晨起或醒後關節僵硬,一般持續一小時左右,活動後逐漸改善。可能與睡眠中滑膜及關節周圍組織中組織液聚集增多有關。晨起後隨關節及肌肉活動組織液迴流入血,使滑膜及關節周圍組織水腫減輕,晨僵緩解。
疼痛與觸痛:這是類風關患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其程度因人而異,在一定程度上與炎症部位、積液形成速度及量的多少均有關係。
腫脹:臨床上以雙手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及腕關節受累最為常見。類風關患者的關節腫脹主要是由於關節腔積液、滑膜增生及組織間水腫而致。
關節畸形:關節畸形的發生率隨病程延長而增加,其發生起因於滑膜組織內蛋白酶、補體激酶等引起的滑膜炎症以及隨後出現的軟骨破壞、關節周圍支援性肌肉的萎縮及韌帶牽引的綜合作用,可引起關節半脫位或脫位。
類風溼結節:20%-25%的類風溼因子陽性的患者有類風溼結節,類風溼因子陰性的患者很少有類風溼結節。結節呈圓形或橢圓形,質地較硬,直徑自數毫米至數釐米不等,一個或數個位於皮下,多見於關節隆突部及經常受壓處。
血管炎:臨床上可表現為指(趾)尖端紅斑、潰瘍壞死;面板潰瘍;周圍神經病變;內臟動脈炎;肢端骨溶解症。
血液學表現:大多數為貧血,部分病人可出現血小板增多、嗜酸細胞增多。
內臟表現:肺部表現為肺間質纖維化、胸膜炎、結節性肺病。心臟表現為心包炎、心肌炎、心內膜炎、偶見傳導障礙。腎臟表現為鏡下血尿或蛋白尿或兩者兼有,偶見腎病綜合徵。肝臟表現為類風關活動期肝酶增高(特別是穀草轉氨酶和鹼性磷酸酶升高)。
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
樂博士指出,由於類風關的病因未明,起病方式多樣,病情輕重迥異,預後及轉歸的差異很大,尚無根治的方法。當前治療的目標是緩解痛苦,減輕和控制炎症,保護肌肉及關節功能,控制或延緩病情進展,積極治療和預防嚴重併發症,以使病人恢復滿意和豐富多彩的生活。
類風關患者一般需要終生治療,但絕大多數患者很難接受這個現實,常常被一些錯誤的資訊所誤導。在違法廣告的誘騙下,往往今天去找這個醫生看、明天去找另一個醫生看,後天去求神拜仙,最終耽誤了寶貴的治療時間,甚至到關節變形了才找專科醫師診治。所以,樂博士希望類風關患者堅持接受正規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千萬不要相信那些“包能治癒”的謊言。
避免“類風關”致殘的要點
談及如何避免類風關致殘,樂博士認為,這需要醫師和患者的共同努力。
從醫師角度來看,要避免誤診、誤治,對有早晨起床或休息後出現關節僵硬、疼痛者,應考慮類風關。
從患者的角度來看,出現晨僵症狀應及時找風溼科專科醫生診治。由於類風關在早期就可發生關節損害。30%的病人在診斷時已有骨質侵蝕。所以,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對預防致殘、提高生活質量至關重要。
樂博士告誡類風關患者,不要把激素當成“老虎”,是否需要用激素,應尊重專科醫生的決定。也不能只依靠中醫的單驗方來治療,只有堅持中西醫結合的長期正規治療,才能控制病情。不要自行減藥,應定期隨診,定期複查,樹立站勝疾病的信心,積極樂觀地生活。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