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已經成為臨床上解決嚴重膝關節病變的常見手術,那麼,什麼樣的病人適合做這種手術呢?簡單地說,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手術主要用於嚴重的膝關節疼痛,活動受限,伴有或不伴有明顯畸形,經保守治療無效或效果不顯著者。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這個手術,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術是一個更換“零件”的手術,就是將損壞的膝關節更換為人工的膝關節(又稱為人工假體),所謂表面置換術就是僅僅將膝關節的“關節面”換掉,而構成膝關節的大部分骨質和周圍的韌帶是保留的。
所以說,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術主要解決的是關節面破壞的疾病,而構成關節的主要骨質和關節周圍的韌帶必須是正常的。骨質的嚴重破壞如骨腫瘤和關節韌帶嚴重損傷造成的關節不穩就不能採用這種手術。由於人工膝關節的使用壽命是有限的,平均在20年左右,因此,按平均壽命80歲計算,我們主張60歲以後進行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手術比較合適。
過早地進行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手術,可能面臨在有生之年進行關節翻修的問題。
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疾病
1、骨性關節炎 又稱骨關節炎、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老百姓也常叫作骨質增生、骨刺,是常見的膝關節慢性疾病,也是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術最常應用的疾病。該病的主要病變是關節軟骨的破壞和繼發的骨質增生。
主要臨床表現是關節疼痛和不靈活,以活動時(如行走)疼痛為特徵,嚴重的情況下關節明顯變形和失去行走功能。X線表現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和囊性變,關節邊緣有脣樣的骨質增生。骨關節炎代表著關節的衰老,其實全身各器官並不是同時“變老”的,個別器官會提前衰老。
那麼膝關節提前衰老,而其它器官功能良好者正是膝關節表面置換的最佳手術適應症。骨關節炎早期可以通過限制活動,口服藥物,關節腔注射藥物,理療等方法進行綜合治療,晚期保守治療效果不佳者就需要做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術。
2、創傷性關節炎顧名思義是指膝關節受傷後繼發的關節損害,大多數是由於關節面軟骨、半月板、韌帶損傷,造成關節面不平或塌陷、關節不穩、力線異常,從而使關節面受力不均,關節提前出現破壞。創傷性關節炎發病年齡比骨性關節炎要小,因此,不主張早期進行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手術,而是要先進行保守治療或採用微創手術治療,晚期關節面破壞嚴重者才進行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手術。
3、類風溼性關節炎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內科疾病(風溼科),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病損為特徵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隨著病情發展可導致關節軟骨和骨的破壞,關節功能障礙,甚至殘廢。類風溼性關節炎主要侵犯手部小關節,但膝關節有時也會受累。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術主要解決類風溼病晚期,膝關節已經明顯變形,功能障礙嚴重的病人。
4、強直性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比類風溼發病更年輕的疾病,以前曾經叫“中樞性類風溼”意思是脊柱和大關節受累為主。強直性脊柱炎在膝關節的表現就是關節強直,固定在一個畸形的位置,從而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活動。強直性脊柱炎早期以內科治療為主,晚期關節強直於畸形位置,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者,可以行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手術。
5、其它 血友病性關節炎,關節面破壞嚴重者在凝血因子得到有效補充的情況下可以進行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手術;色素絨毛結節性滑膜炎,疼痛劇烈關節面破壞嚴重者可以進行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化膿性關節炎和關節結核,關節面破壞嚴重的病人在感染或結核控制2年以後,也可以進行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手術。
總結一下,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術主要是治療關節面破壞的疾病,而關節的大部分骨質和關節周圍的韌帶必須正常。由於人工關節存在使用壽命的問題,所以不建議60歲之前進行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手術,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如果病人的膝關節破壞嚴重又沒有其它更好的治療辦法,我們也不會機械地等到60歲以後再手術。
手術主要是解決膝關節疼痛的問題,同時也可以解決畸形和活動受限問題,但是關節不穩和無力不是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的適應症。手術後可以取得無痛行走的治療效果,但術後不能跑跳及完全下蹲,對這幾點患者朋友必須有正確的認識。另外,除了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以外,還有鉸鏈膝關節置換和單髁置換,分別有不同的手術指證,以後有機會再向大家介紹。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