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泌尿外科 副主任醫師 範志強

  膀胱癌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膀胱癌患者90%以上為移行上皮癌(TCC),而首次確診為膀胱癌的患者中,約55%~60%為表淺性膀胱癌。表淺性膀胱癌是指T0G1至T1G3期的所有膀胱癌,包括原位癌。這些患者即使經過適當的腔內或開放治療,仍有很高的複發率。通常,復發的仍為分化較好的表淺性膀胱癌,但約有16%~25%的患者腫瘤病理分級增加,而且約10%表淺性膀胱癌發展為肌層浸潤或遠處轉移。對錶淺性膀胱癌應根據不同的型別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顯得極為重要。

  1、表淺性膀胱癌的腔內治療

  1.1 經尿道電切術(TURBt)

  大多數表淺性膀胱癌可經TURBt的方式將可見的腫瘤切除乾淨。此類患者TURBt治療後的5年存活率為70%左右,約10%~15%的表淺性膀胱癌最終需要更侵入的方式治療。分化好或較好的Tis、Ta期表淺性膀胱癌復發和浸潤的機率較低,而T1期表淺性膀胱癌的肌層浸潤髮生率可高達46%,特別是病理分化差的G3膀胱腫瘤。

  因此高危性膀胱癌(T1G3)應視為高度潛在浸潤性。有作者認為部分表淺性膀胱癌患者經TURBt,事實上仍有部分腫瘤未能完全切除乾淨。Klan等一項研究認為有40%已被認為TURBt切除乾淨的患者六週後再次區域性切除而發現區域性有腫瘤的存在。TURBt適合於膀胱鏡能夠到達的所有表淺性膀胱癌,對患者打擊小,可多次反覆進行。

  有人認為效果優於膀胱部分切除術。故幾乎可以取而代之。但因腫瘤的復發特性,特別是高危性膀胱癌,行TURBt後的輔助治療及密切隨訪是必須的。

  1.2 光動力療法

  血卟啉衍生物(HPD)易被惡性腫瘤細胞吸收且儲留時間較長,經一定波長鐳射刺激後產生單態氧損傷線粒體而殺傷腫瘤細胞及其血管系統。同時被白光啟用後可用於小癌灶或原位癌灶的定位。光動力療法術後需避光6~8周。

  併發症主要為光敏性皮炎,膀胱攣縮。5-氨基果糖酸(5-aminolerulinicacid,ALA)是一種新的光敏物質,克服了HPD缺點,具有無過敏、不需避光的優點。ALA灌注後可誘發內源性血卟啉在腫瘤組織聚集。Kriegmair等應用ALA膀胱灌注光動力學治療10例膀胱癌復發的患者,治療後10~12周,痊癒4例,好轉2例,無效1例,病情發展3例。

  1.3 鐳射治療

  目前已有十餘種鐳射器行膀胱腫瘤治療。鐳射治療具有安全簡便、出血少、可在膀胱表面麻醉下進行,不會刺激閉孔神經引起意外損傷的優點。鐳射無電場效應,可適用於心臟病安裝起搏器的患者。鐳射照射同時可阻斷腫瘤淋巴管,可避免癌細胞擴散。表淺性膀胱腫瘤可直接用鈥鐳射或Nd:YAG鐳射。

  若腫瘤大於1.0cm,可先行TURBt後再行鐳射汽化切割凝固。鐳射直接治療的缺點是不能直接獲得組織病理標本而缺乏組織病理學判斷。儘管有研究認為治療表淺性膀胱癌鐳射和TURBt有同等效果,但臨床應用遠未如TURBt普及。

  1.4 腔內熱療

  採用頭端產生微波的導管插入膀胱內,使膀胱內的溫度達到42.5~45.5℃,同時灌注絲裂黴素等化療藥物的方法亦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2、表淺性膀胱癌的藥物灌注治療

  2.1 單一藥物灌注

  2.1.1 化學藥物 目前使用的化學藥物有:

  ⑴噻替哌(Thiotepa,TT)是在60年代最早開始使用的膀胱腔內化療藥物,系烷化劑,主要通過與DNA兩鏈的交叉連線來破壞DNA,影響癌細胞分裂而發揮作用。常規60mg溶於60 ml生理鹽水灌注。

  在TURBt術後應用噻替哌可使腫瘤的複發率由73%下降至47%。但也有報告認為噻替哌無論何種灌注方法均無明顯療效。因為噻替哌區域性毒性小、價格低廉,某些地區仍廣泛採用。由於其較低的分子量(198Da),易被尿路上皮吸收,可使15%~20%患者發生骨髓抑制。在治療期間應經常行紅細胞和血小板檢查。

  ⑵ 絲裂黴素(Mitomycin,MMC)為抗生素類化療藥物,可以抑制DNA的合成。因為其分子量為334Da,很少經尿路上皮吸收引起骨髓抑制等毒性反應。絲裂黴素可以在TURBt治療後即行灌注。對於噻替哌灌注失敗的患者用絲裂黴素同樣有效。

  Heney等將149例表淺性膀胱癌隨機分兩組比較噻替哌和絲裂黴素療效發現,完全反應率噻替哌組為26%、絲裂黴素組為39%,部分反應率噻替哌組為53%、絲裂黴素組為63%。但絲裂黴素導致的併發症發生率約為5%~50%。主要表現為化學性膀胱炎、過敏反應、骨髓抑制和尿道狹窄等。少見的有膀胱壁鈣化和膀胱容量減少。絲裂黴素因為用量較大、價格較昂貴。

  ⑶ 阿黴素(Adriamycin,ADM,DOX)也是抗生素類化療藥,分子量為580Da,極少吸收。灌注化療的完全緩解率低於50%,部分緩解率低於30%,其副作用主要為化學性膀胱炎,約50%的病人可發生;少數病人可併發嚴重的膀胱攣縮。

  其用於膀胱癌灌注化療有多種方案,但劑量不得小於50mg。灌注次數3次/周到1次/月不等,不到半數的病人可獲得完全緩解,大約1/3有部分緩解。據報道高分級與低分級腫瘤對於阿黴素的緩解率無明顯差異。

  ⑷表阿黴素(Epirubicin)是阿黴素的衍生物,毒性較阿黴素大為減低。與阿黴素相比,兩者預防術後復發的療效無明顯差異,但耐受性更好,化學性膀胱炎的發生率約為5%。

  ⑸ 其它常用的化學藥物有羥基喜樹鹼(Hydroxyl camptothecine)、乙環氧甘醚(Epodyl, Etoglucid)等。

  2.1.2 生物反應修飾劑

  1976年由Morale首先報告BCG膀胱灌注預防表淺性膀胱癌以來,目前公認卡介苗(BCG)是預防表淺性膀胱癌復發及治療原位癌(Tis)最好的方法。大多數對照比較研究顯示,膀胱內BCG灌注效果滿意,BCG降低膀胱癌復發和防止病變進展的效果明顯優於其他腔內化療藥物。應視為治療一線藥物。

  TURBt術後腫瘤複發率為42%,而TURBt術後加用BCG可使複發率降低至17%。研究表明應用BCG預防腫瘤復發,可降低複發率至0~41%,平均20%。然而未用BCG及其它藥物則複發率大約為40%~80%。BCG亦可用於殘存腫瘤、無法切除腫瘤的治療,其完全反應率為58%。

  BCG抗腫瘤的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研究認為BCG作為一種非特異性免疫抑制劑,具有非特異性細胞毒作用。BCG與腫瘤細胞、粘膜上皮細胞直接接觸,以及接觸後所致膀胱急性炎症反應是誘發免疫反應的中心環節。另外BCG通過提高腫瘤細胞表面Fas受體的表達,誘導Fas和Fas配體結合介導腫瘤細胞凋亡而發揮作用。

  BCG給藥方法有:口服BCG、腔內BCG灌注加皮內注射、膀胱腔內灌注等。最常用的仍是膀胱腔內灌注途徑。BCG腔內灌注治療的95%的副反應和併發症是自限性的。當停止或延長BCG灌注間隔時間,均可自行緩解或消退。副作用主要有:膀胱炎、發熱反應、肉芽腫性前列腺炎、輸尿管梗阻、膀胱攣縮等。

  目前多認為低劑量(60mg)BCG灌注預防和治療表淺性膀胱癌的完全反應率與全劑量(120mg)或高劑量(150mg)無明顯差別,但是BCG副反應則明顯減少。Spanishoncologygroup的一項隨機對照前瞻性研究500例表淺性膀胱癌患者,應用1/3常規劑量明顯減少了區域性或全身性副作用而腫瘤的復發和進展無顯著性差異。

  干擾素(IFN)的抗腫瘤作用可通過直接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外,還可通過調節宿主的防禦機能消滅腫瘤細胞。白細胞介素-2(IL-2)為細胞因子,除能刺激細胞增殖外,還可導致殺傷性T細胞的增殖和分化、活化自然殺傷細胞(NK),誘導淋巴因子啟用的殺傷細胞(LAK)及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的產生。

  同時在免疫調節中起重要作用。多與BCG或其他化療藥物聯合應用以提高療效。其他的生物反應修飾劑如腫瘤壞死因子(TNF),以及LAK細胞和TIL細胞等的應用,大多昂貴或療效低,目前多處於研究階段,臨床尚未廣泛採用。

  2.1.3 單療程灌注與單療程加維持治療

  對於單發的、低級別的原發或再發的Ta和T1期膀胱腫瘤,最新的研究認為在TURBt之後立即給予單劑量的灌注化療即可,不必進行維持灌注治療。Oosterlinck等報道對451例Ta、T1期膀胱癌隨機分組對照研究,行TURBt術後即給予表阿黴素80mg灌注,平均隨訪2年,單劑量灌注可降低50%的複發率.Tolley等報道用絲裂黴素單劑量灌注亦發現相似結論。

  應用BCG,每週灌注1次,連續6周為單療程灌注治療。其優點是療程短、副作用輕。單劑量(療程)與維持治療療效相似,故可減輕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及經濟負擔。但對於高危險性(T1G3)表淺性膀胱癌則應行單劑量(療程)加維持治療可明顯提高療效,提高治療表淺性膀胱癌的完全反應率。

  2.2 藥物聯合灌注化療

  單一藥物大劑量灌注,易引起嚴重的毒副作用。聯合用藥可以利用不同藥物的不同作用機制、作用於不同的細胞週期,使腫瘤細胞不易產生耐藥性,同時可以降低使用劑量,產生協同效應以提高療效,並達到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

  常用化學藥物、生物反應修飾劑等同類或不同類之間形成不同的聯合灌注或序貫式灌注法,多可提高療效。Sekine等採用MMC+DOX聯合用藥,完全反應率為74%,認為療效比單用MMC或DOX高。生物反應修飾劑的非特異性細胞免疫反應的刺激和調節作用,可以增強化學藥物的作用。

  Okamoto等發現以IFN-a聯合MMC或ADM,可以顯著提高對腫瘤細胞的敏感率,明顯優於單獨用藥。生物反應修飾劑之間的聯合用藥也可達到減少併發症,增強免疫反應的效果。BCG+IL-2及BCG+IFN聯合灌注因協同作用均取得較好療效,並且可以減少BCG的用量和毒副作用。

  3、放療和髂內動脈插管化療

  放療極少應用於淺表性膀胱癌的治療,療效不可靠且有發生放射性膀胱炎的可能。髂內動脈插管化療亦極少應用於淺表性膀胱癌的治療。

  4、表淺性膀胱癌的根治性切除術

  儘管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對於T1G3膀胱癌應採用保留膀胱的治療方式,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惡化進展延誤治療。應在可能的肌層浸潤及遠處轉移之前行根治性膀胱切除術以達到治癒的目的。TURBt及BCG和其他化療藥物治療失敗且有以下指徵時應考慮行根治性膀胱切除術:

  ①T1期腫瘤復發或新生T1期腫瘤;

  ②新發現Tis;

  ③腫瘤位於較難行TURBt切除的部位如膀胱頸前壁;

  ④肌層浸潤。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