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血管瘤畸形科 副主任醫師 白衛星

  顱內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經科常見的急、危、重症。我國每年新增動脈瘤患者約20萬,發病率僅次於腦血栓和高血壓腦出血。首次SAH的死亡率即達30―40%;再次出血的死亡率更高達60―70%。因此積極治療預防再出血在臨床治療中有重要意義。河南省人民醫院介入科白衛星
  目前,對於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內科治療的同時,積極行相關檢查,如頭顱CTA、MRA或腦血管造影等明確是否存在動脈瘤已經成為神經科醫生的常識。最初在我省倡導並推行這一理念的河南省人民醫院介入科早在2005年就制定了腦血管造影操作規範,使這一技術無可爭辯地成為腦動脈瘤安全有效的確認手段。幾乎和國際同步,河南省人民醫院介入科在李天曉教授帶領下,率先在國內開展了腦動脈瘤的腔內介入治療,這是我省腦動脈瘤微創治療史上里程碑式的事情。此後李天曉教授指導他的團隊敢於創新、善於總結,陸續實施了省內首例顱內寬頸動脈瘤Neuroform支架輔助成形栓塞術、支架“對吻”輔助成形栓塞術、顱內巨大動脈瘤的“曠置”栓塞術、顱內動脈夾層(瘤)的腔內重建術等,拓寬了動脈瘤介入治療的適應證,並使傳統開顱手術禁區――腦幹和丘腦的動脈瘤有了根治的可能。這個團隊同時將積累的經驗教訓不斷以研討會、培訓班、卒中快車和專業沙龍的形式和省內同道分享,隨著近幾年知識觀念更新、技術裝置提高,全省各地市SAH患者的腦動脈瘤檢出率大幅提高,有些地市醫院甚至具備了獨立開展腦動脈瘤介入治療的條件,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眼下省人民醫院介入科依託自己的腦血管病區,和美國加州大學(UCLA)研發中心、法國岡城大學臨床醫院和韓國ASAN醫療中心建立了良好合作關係,正致力於複雜動脈瘤的栓塞治療,動脈瘤壁的影像研究,動脈瘤腔內血流動力學分析以及腦動脈瘤發生的基因學基礎等系列國家級前沿課題研究,並已經在SCI、國家級核心期刊上發表了階段性成果。

  包括顱內動脈瘤,疾病治療的微創化已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在歐洲和北美,幾乎佔所有治療動脈瘤的80%,特別是對於開顱手術難以接近或無法夾閉的動脈瘤,栓塞更是唯一選擇。國際蛛網膜下腔出血動脈瘤試驗(ISAT)2009年的結論進一步肯定了顱內動脈瘤栓塞術後遠期療效。
  河南省人民醫院介入科神經組的發展,伴行著神經科在腦血管疾病治療上的每一步提高,從而形成了良好的互動和迴圈。現挾多種動脈瘤腔內處理技術,每年收治的顱內動脈瘤患者120-150人次,在以顱內動脈瘤為代表的出血性腦血管疾病方面已經成為醫院的一個特色、一個標杆。
  典型病例
  巨大動脈瘤顱內巨型寬頸動脈瘤無論選擇開顱手術夾閉還是單純彈簧圈栓塞治療都非常困難,外科通過結紮動脈近端或直接夾閉動脈瘤僅在有充足側支迴圈的情況下才能使用,且手術創傷大,危險性高,併發症多,而支架輔助動脈瘤栓塞治療創傷小,併發症相對較小,且目前有多種新的栓塞技術及材料供選擇,為微創治療複雜病例提供了較好的方法,但有時一次栓塞難以達到緻密栓塞,可能需二期栓塞治療。
  劉××,女,65歲,以“頭痛、左眼進行性視力下降1月入院”。造影示左頸動脈末端巨大動脈瘤(圖A),給與支架輔助栓塞治療(圖B),栓塞滿意,無瘤頸殘餘。半年後複查(圖C、D),提示動脈瘤瘤頸殘餘。再次栓塞(圖E),提示動脈瘤完全栓塞


  多發動脈瘤  多發動脈瘤佔顱內動脈瘤的10%一30%,比單發動脈瘤診斷和治療更加複雜,有更高的病死率。一般來說,多發動脈瘤患者中,動脈瘤數目以2個為最常見,動脈瘤數目越多,越少見,而顱內同時具有≥4個患者的動脈瘤就更罕見。本例患者蛛網膜下腔出血後腦血管造影發現共四個動脈瘤,且瘤頸寬,治療困難,在我科一期全部成功栓塞。

  杜××,女,62歲,以“突發頭痛、嘔吐1周餘”入院。造影示多發動脈瘤(圖A、B)。圖A1、B1為三維重建。考慮前交通動脈瘤為責任病灶,予以首先栓塞(圖C),再栓塞右大腦中動脈瘤(圖D),接著栓塞右眼動脈段動脈瘤(圖E),最後栓塞左眼動脈段動脈瘤(圖F、G)。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