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面板科 主任醫師 劉愛民

       慢性蕁麻疹是一種反覆發作、頑固難治的變態反應性面板病,病因與發病機制複雜,目前西藥抗組胺、激素等藥物多可暫時控制症狀,但停藥則易於復發,常可多年甚至數十年不愈。我們近幾年從中醫辨證論治的角度對該病進行了較細緻的臨床研究,取得了良好的遠期療效,已有近50例患者完全停藥而不再發作。現將中醫辨證治療的體會總結如下:
  1、中醫辨證,凸顯治療優勢
  近年不少證據表明,慢性蕁麻疹是主要由自身免疫因素參與導致的面板病,與急性蕁麻疹發病機制不同,患者血清中存在抗高親和力IgE受體的自身抗體、組胺釋放活性或抗IgE自身抗體,其啟用肥大細胞、嗜鹼性粒細胞脫顆粒的途徑也明顯多於過去所認識到的途徑,而且還有很多未知因素參與。慢性蕁麻疹與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密切關係也提示自身免疫機制參與了部分慢性蕁麻疹發病。本病目前還沒有較好的治療方法,而且抗組胺藥對部分慢性蕁麻疹患者無效。
  慢性蕁麻疹屬中醫“癮疹”範疇,客觀而言,本病系內、外因共同作用而發,內因比外因更為重要。對此,《內經》早有明確論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而對於調整機體內部許多方面(主要是免疫等)的失調或紊亂,由於西藥的作用單一,顧此失彼,難以達到綜合調節的作用,因而療效欠佳。而中醫在這方面則優勢十分明顯,通過辨證論治,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亂則和之,利用天然中草藥多靶點、多層面的作用,達到調整陰陽、氣血,祛除致病因素(六淫)的目的,使陰陽平衡,氣血調和,則外因不能通過內因起作用,疾病也就長期緩解或痊癒。

  2、證候歸納,源於臨床
  蕁麻疹的中醫辨證分型高等中醫院校新世紀規劃教材《中醫外科學癮疹》分為四型,即風寒束表證、風熱犯表證、胃腸溼熱證、血虛風燥證,尚不能概括慢性蕁麻疹複雜的證型,不利於臨床應用。對於慢性蕁麻疹的辨證,我們則不受教科書的約束,完全按照中醫的辨證方法進行辨證,然後進行歸納,共形成3種主證,6種兼證,可操作性強,按照這些證型遣方用藥,取得了良好療效。
   (1)風溼熱蘊膚證
  主證:好發於青壯年人,風團反覆出現,瘙癢,舌質紅,苔黃膩,脈滑。
  基本方藥:浮萍、蟬蛻、防風、黃芩、梔子、益母草、厚朴、白蘚皮、地膚子、通草等。
  兼肺衛不固證:中年以上多發,伴有乏力,易感冒,形體瘦弱或虛胖,動則心悸,脈虛或弱。宜基本方加生黃芪。
  兼衛陽虛弱證:風團夜晚多發,畏寒怕冷,平素感冒多,形體瘦弱,面色不華,舌質淡,脈弱。宜基本方去蟬蛻,浮萍,加生黃芪、制附子、桂枝等。
  (2)血虛風戀證
  主證:多發於中年以上婦女。臨床表現為風團,瘙癢,面色黃白不華,月經量少,心悸乏力,頭暈健忘,少寐多夢。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基本方藥:荊防四物湯。
  兼衛陽不足證:畏寒怕冷,手足不溫,易感冒,常鼻流清涕,或冬天易生凍瘡,面色晦而無華。宜基本方加生黃芪、制附子、桂枝。

  兼肺衛不固證:易感冒,常鼻流清涕,動則心悸汗出。宜基本方加生黃芪、炒白朮、炙甘草、生薑、大棗。
  (3)營衛不和證
  主證:多見於青壯年人,風團反覆發作,長期不愈,除風團、瘙癢外,其它無明顯不適。舌脈如常。
  基本方藥:桂枝湯加白蘚皮、地膚子等。
  兼血虛者加當歸;兼氣虛者加生黃芪;兼內熱者,加梔子,等等。
  以上證型源於臨床,與教科書明顯不同,但按此辨證治療卻多有良效。其與教科書書及當前中醫面板科界一般辨證所不同者,主要體現在“溼”與“虛”在慢性蕁麻疹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溼性粘滯,風與溼合,則風邪難去;虛則正不勝邪,風邪稽留。不少情況下,“溼”與“虛”往往同時致病,導致臨床表現十分複雜,辨證也極見功力。“溼”與“虛”實際上是導致“風”邪長期留戀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溼”與“虛”的存在,“風”要麼無所依附,要麼被正氣及時驅除。這裡“虛”有四層含義:衛氣虛、血虛、衛陽虛、氣陰兩虛,也可以認為具有“虛”的程度和層次不同,如衛陽虛重於衛氣虛。這些“虛”的存在,是機體正氣不足的表現,也是風邪留戀的根源。還需指出的是,在進行中醫辨證時,慢性蕁麻疹某個證型的症狀或體徵並非都要具備,但見幾個主要症狀或體徵即可,不必悉具,完全具備者臨床並不多見。
  3、證候演變,先實後虛
  通過多年的臨床觀察發現,大多數慢性蕁麻疹患者痊癒過程具有一定的的規律,即其證候在治療開始至治療結束呈現階段性演變。

  通常首次就診時以以下二種證候多見:

  (1)肺衛不固兼有溼熱證、血虛證等,舌質紅或稍紅,舌苔黃膩;治療一段後,隨著病情的減輕,舌質轉為淡紅或淡白,根據證候的轉變適時調整治法和方藥後病情會進一步減輕,否則停滯不前,最終以溫陽益氣補血法收功者不在少數。慢性蕁麻疹病因病機的根本多屬陽虛、血虛,而其病起則僅表現出氣虛或兼有溼熱,通過補氣而“氣”恢復以及溼熱清除後,陽虛本質才逐漸顯現。值得一提的是,臨床治療不能越過氣虛、溼熱而直接溫陽,而只能循序漸進,一步步使疾病緩解直至完全治癒。

  (2)風溼熱蘊膚證,這種證候約有二種轉歸:一是通過治療,風溼熱祛除,疾病痊癒;二是通過治療,風溼熱少去,但又出現衛氣虛(肺衛不固)證,而必須在疏風除溼清熱的同時加用益氣固表藥,以竟全功。其證候變化之多端,實難一一詳述。但“虛實夾雜”逐漸轉為純虛,或“先實後虛”,是本病的一大特點或規律,值得進一步探討。
  4、中西藥配合,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來就診的患者大多數都已經在多家醫院治療過,對治療並無多少信心,只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的。如果此時單純用中藥可能會因起效慢而導致一部分患者失去信心,放棄治療或更換醫生。因此,中西藥配合治療則可以明顯提高療效,“穩住”患者,待中藥起效後再逐漸撤去西藥,中藥持續服用,直至疾病痊癒。療程約為2個月至1年。如果不能取得患者信任,往往半途而廢,前功盡棄。對本病患者切忌毫無依據的吹噓,否則結果適得其反。在治療過程中,適時調整方藥,在已經取得療效的基礎上鼓勵患者,都是最終取得良好療效的重要保證。
  5、鞏固療效,愈病之關鍵
  臨床體會,當經過較長時間的治療後,患者風團完全消退且已連續數天未再出現時,說明疾病取得了實質性的療效,距完全治癒只有一步之遙。此時應注意鞏固已有的療效,勉勵或告知患者要再堅持治療1個多月,以免停藥過早而致疾病反覆。筆者就有這方面的教訓,有一患者通過二個多月的治療,風團已多日未出,非常高興,自認為已經痊癒,自行停藥並未在再複診,還主動介紹其他患者前來治療。可是好景不長,二月後病情反覆,風團又起,無奈再次接受治療,而且療效較第一次慢。因此,基本治癒後必須鞏固治療一段,以免復發而致治療難度增加和療程延長。
  6、臨床觀察
  我們以中醫辨證,口服中藥湯劑治療為主,皮損嚴重者酌加抗組胺、激素等短期運用,遠期療效觀察期限為停藥後3個月~1年。結果  近期療效的總有效率(痊癒+顯效)61.81%;痊癒患者的遠期療效:長期緩解率為86.67%。中期緩解率6.67%,複發率6.67%。可見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蕁麻疹能顯著提高療效,中醫辨證治療可取得良好的遠期療效。本組觀察的亮點在於遠期療效,經檢索國內外資料,慢性蕁麻疹的遠期療效觀察沒有超過3個月的報告。本組治癒並能隨訪到的患者86.67%均達到長期緩解,最長的1例已有2年半未再復發。目前除1例復發外(未遵醫囑,自以為痊癒而自行停藥2月後復發,後又復治),其他患者均未見覆發跡象,而且治療後體質普遍增強,原有其他疾病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或消失。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