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桿菌(Hp)是存在於胃及十二指腸球部的一種螺旋狀細菌。進入胃內後,會出現短暫急性胃炎症狀,但更常見的是形成無明顯症狀的慢性胃組織炎症,或者引起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甚至導致胃癌發生。2005年的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便是頒給了發現Hp及其致病作用的澳大利亞醫生巴里.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和羅賓.沃倫(J. Robin Warren)。
目前的研究發現,HP感染跟胃癌的發生有較為密切的關係,如果感染再合併有胃部的一些慢性炎症,將來發生腫瘤的概率比正常人要高。不過,這並不等於感染HP者一定會發展成胃癌,主要是看有沒有發生一些特殊的慢性胃部疾病,譬如萎縮性胃炎、胃潰瘍等。對於這類人,治療時一定要清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這樣一方面能夠真正控制胃炎、潰瘍等病情,另一方面,能有效降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性增生等癌前病變及胃癌發生。
一般來講,規範的抗感染治療是不難清除Hp的,但由於近幾年耐藥現象出現,往往導致根治失敗,還有約10%左右的人會重複感染,需要繼續治療。由於國人的群居性,家人密切接觸也有影響,因此,建議密切接觸的人也要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檢查、清除HP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