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主張只要病人神志清楚,生命體徵穩定,病情24小時不再加劇者即可進行,在不影響病人治療的情況下,康復幾乎與藥物治療同步進行,除嚴重腦出血可適當延緩康復外,康復治療大多應於病後1周內開始進行。
選好床墊:太硬易發生褥瘡,太軟身體下陷,變換體位不易,臀下陷易發生髖關節屈曲攣縮。
體位改換:每2~3小時翻身一次,側臥或半側臥,多臥向健側。防止患側上肢及肩關節牽拉、受壓、損傷。
保持良好體位:可預防關節攣縮、變形:
1、仰臥位:頭正面向上或向患側,患側上肢肩胛帶儘量向前伸出,為預防肩關節半脫位,肩關節外展、外旋;在上臂與軀幹間放一浴巾卷,防止肩關節內收、內旋;為防止肘關節屈肌緊張,應保持伸展位;患肢下墊軟枕,其高度略高過於心臟位,以防止水腫;腕關節略背屈,手握毛巾卷,掌心向上,以防止手指屈曲;患側下肢、臀部亦應墊以軟枕,使骨盆與髖前挺;大腿稍向內壓緊或內旋,整個下肢予以軟枕或沙袋墊,使患側下肢維持在正中位或稍內旋位,防止日後因股內收肌群乏力的劃圈步伐;膝關節下墊以軟枕使稍屈起,踝關節使呈90度,不使下垂與內翻。
2、側臥位:患者每日側臥一定時間,以防止由仰臥帶來的伸肌緊張,患側與健側臥位應接替進行,健側臥位為主;患側在上時,保持肘關節伸展,腕關節背屈,諸指展開或握一毛巾卷,髖、膝關節屈曲;踝關節儘量背屈,健側肢體則自然放置;患側在下時,時間要短,將患肩拉出,避免受壓和後縮;患肩前伸,肘伸直,前臂旋後,手指伸開,膝微屈,踝關節儘量保持90度,為避免受健腿壓迫,健、患腿間應放置軟枕。
3、被動活動:只要生命體徵穩定,從發病當日起,不能在床上主動活動者,應作肢體關節的被動活動,每日2次,活動的肢體應放鬆,使關節活動充分,先大關節後小關節,多做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後,踝關節背屈及指關節的伸展活動,謹防肩關節因活動過度受損,肩關節外展、屈曲不得超過90度,是正常的50%,若病人出現痛楚表情時即停止,每次每個關節至少重複活動5~7次。
4、坐位訓練:坐位訓練先取30度~40度位,每天2~3天增加10度,每天持續5~10分鐘,達到能維持90度,持續30分鐘後就可訓練坐位耐力,輕病人可免去;訓練前後注意觀察病人反應,測脈搏,必要時觀察血壓,防止意外;訓練半坐位時宜同時保護,不因上肢肌張力下降、肩關節鬆弛而發生肩關節半脫位,將患肢前臂以三角巾懸吊;坐位時,雙上肢置於平臺或床前移動餐桌上,以後再進入坐位平衡訓練,即在坐穩後由兩側或前後交替推動患者,訓練調整平衡,此即軀幹平衡能力訓練。
5、床上動作訓練:與坐位訓練同時應作床上活動訓練。
(1)翻身:患者平臥屈肘,用健手托住患肘,將健腿插入患腿下方,在軀幹旋轉同時,用健腿抬動患腿即可轉向健側,如患側上肢尚能伸肘時,則由健側手與患手對掌相握,健側拇指應在患側拇指之下,以便能託舉兩上臂,屈膝(可由他人幫助),先將上舉的雙手擺向健側,再反擺向患側,乘擺動慣性,就可翻向患側。
(2)移動:平臥,先將健足插向患足下方,用健足勾住患足向健足移動,後用健足和肩支住臀部將下半身移向健側,後再將頭順移至健側。
(3)搭橋運動訓練:兩下肢屈膝,如不能立住,他人幫助扶持,使兩膝屈起併攏,兩腳心朝床面,另一手扶定臀部,以後囑患者抬起臀部,形成橋形,可反覆進行;如下肢已有力支援,可以開始訓練單腿搭橋運動。
(4)軀幹活動訓練:兩下肢屈曲成90度,膝部併攏,足底平立於床面,然後輕柔有節奏地左右擺動,膝向左擺時,患者頭、肩朝向右,向右擺時,頭、肩朝向左;另一方法為患者取臥位,患側在上,工作人員一手扶持患肩,另一手持患側髖部向相反方向輕柔地有節奏地推動,使患者肩部與骨盆部向相反方向運動;髖、肩反向運動有利於減輕軀幹的肌肉痙攣。
(5)起坐訓練:由仰臥起坐可分為四步驟,將健側腿伸置於患腿下方,將患腿帶至床側,病人轉至側臥位並以健側前臂支撐軀幹,將頭抬起至直立位,用健側上肢推動支撐使軀幹直立,坐於床邊。
在患者順利完成上述康復程序並取得成效後,就可進入恢復期的功能康復訓練。如言語功能、認知功能、ADL能力等的康復訓練。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