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衝射頻的概念是Sluijter於1997年提出的,1999年Munglani使用脈衝射頻在脊神經根和背根神經節處進行脈衝射頻治療4例頑固性神經性疼痛患者,取得了90%以上的疼痛緩解效果,隨訪七個月療效仍然保持。國內真正接觸脈衝射頻技術是在1999年9月,由英國倫敦的高斯醫師來廣州講學介紹。與傳統的射頻方法相比,脈衝射頻的主要優點在於使用20毫秒/秒的脈衝電流,其控制電壓<40v,它的可控制溫度<42℃,而根據目前的研究資料表明溫度<45℃以下時不會損傷神經纖維,所以如果使用此種技術於鎮痛的過程,我們不必擔心會損傷神經根,因而它的使用範圍將比現有的射頻治療更大更安全。
脈衝射頻的最大優點在於電刺激神經系統具有調整或調控(Neuro-modulation)作用而非毀損之作用。這滿足了現代疼痛醫學所提倡的通過調節神經功能達到治療疼痛而不損傷神經組織的目的。
傳統觀點認為射頻電流通過生熱致神經組織損傷而達到神經阻滯,Kleef和Slappendel的研究卻認為是射頻電流而不是熱在起作用,後者的研究發現40℃的射頻電流和67℃的射頻電流同樣有效。
主要作用機制:
1、抑制神經纖維衝動傳導或電生理活動過程;
2、疼痛資訊傳遞、處理通路的可塑性改變 ;
3、啟用脊髓疼痛感受抑制系統;
4、中樞神經系統的疼痛介質水平調控。
主要優點:
1、通過調節神經功能達到治療疼痛;
2、屬於微創治療且不損傷神經,可選擇性強、治療安全係數較高;
3、可重複治療,併發症少;
4、操作定位準確;
存在問題:
1、最佳治療間隔時間有待進一步研究;
2、鞏固治療時間。
脈衝射頻神經調節術目前被認為最有希望的新技術。臨床上能夠達到有效治療的疼痛疾病包括:頑固性皰疹後神經痛、慢性手術後神經痛、椎間盤手術後疼痛、三叉神經痛、人流後腹痛和糖尿病足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