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病的一級預防
一級預防即消除高血壓的病因或易患因素。80年代美國學者Stamler採用前瞻性對照研究證明:健康生活方式可使高血壓發病率下降55%,冠心病、腦卒中發生率減少75%。該高校社群衛生服務部門為降低高血壓發病率面對社群教工開展了全面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一級預防措施,參照WHO提出的四大健康生活方式,制定了防治高血壓等心血管病的健康教育處方,隨工資發放到每人每學期1份;組織高血壓不同病情防治的專題講座;定期更換門診宣傳欄的防治內容;並在治療過程的隨訪中落實其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和心理平衡的措施。說明一級預防提高了人們自我保健意識,他們無病防病,及時主動測血壓和稱體重以控制肥胖;在治療過程中標本兼治,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減少了藥費開支。在高校文化水平相對較高的社群,用文字形式開展健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高血壓病的二級預防
二級預防即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目前我國高血壓防治存在三高(患病率、死亡率、致殘率高)、三低(知曉率、服藥率、控制率低)的不正常現象。為改善這種局面,該高校衛生保健工作大力發展全科醫學模式,使社群醫生更新知識,轉變單純依賴藥物的觀念,特別注重培養其防治高血壓的責任心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導技能。二級預防措施是
(1)對35歲以上就醫者(不知自己血壓水平的人)首診醫生必須測量其血壓並記錄之,以便高血壓病人的早期發現。
(2)對35歲以上人群每年查體測血壓1次。
(3)固定責任醫生建立高血壓門診、實行檔案制,預防、隨訪跟蹤服務,早期檢出的高血壓患者每週測血壓2次,治療穩定後每週測血壓1次,堅持每月測血壓至少1次,以便為患者提供個性化、持續性服務。這種在社群中相對固定的責任醫生和以病人為中心的良好醫患關係,極大提高了病人治療的依從性,從而使高血壓的控制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高血壓病的三級預防
三級預防即減少病殘或死亡,促使其恢復勞動能力或生活能力。高血壓社群衛生保健的重要目的是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防止對靶器官的損害,對身體健康不同狀態的人群都給予健康促進幫助。該社群高血壓病防治的三級預防措施,以治療為主,針對危重病人採取會診和轉診,起到協調作用,確診伴有高血壓危象及併發症的病人及時聯絡轉送上級醫院,避免延誤治療;病情穩定後將病人轉回社群隨訪跟蹤服務。既實行對病人健康全程負責的雙向轉診,減少了住院時間和費用,也給社群責任醫生提供了學習和提高醫療技術的機會。目前高血壓治療提倡的是首選非藥物治療和身心健康療法,當血壓控制無效時選用合適的降壓藥物,藥物治療原則應為有效、價廉且使用方便。社群醫生有責任和義務協助病人做出經濟有效的選擇。該社群責任醫生不但學習新藥知識,開處方時還要詳細告知病人所用藥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增加病人作為醫療中心的參與意識和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了其對副作用的顧慮,故遵醫囑服藥率在退休人員中達到了9333%。只有醫患雙方共同努力,才能促使病情康復,降低併發症和致死率;也只有在全科醫療基礎上的三級預防、關懷社群成員生命歷程的全過程,才能使病人高效充分地利用醫療資源,得到及時醫治和康復的健康促進干預,提高健康水平。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