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康復科 主治醫師 李鴻章

  脊髓損傷節段的不同,所導致膀胱功能障礙型別也不同。損傷發生於骶髓水平以上時,由於骶髓內排尿中樞仍保持完整,但失去了高階排尿中樞的控制,多數表現為逼尿肌反射亢進以及逼尿肌括約肌不協同;若損傷發生在骶髓部位,因排尿中樞受損,則出現逼尿肌無力,不同型別排尿功能障礙所採用的治療方法也不同。脊髓損傷致尿瀦留的發生率較高,文獻報道亦較多,現就近年來脊髓損傷病人尿瀦留的治療與護理現狀綜述如下。

  一、留置導尿

  1、持續導尿持

  續導尿是針對留置導尿的患者,在疾病初期任其開放,使膀胱保持空虛狀態,避免逼尿肌在無張力狀態下過於牽伸和疲勞。通常在1到2周後夾住尿管。每3~4h開放1次,便於膀胱保持一定的容量,防止其攣縮。每隔1~2周更換尿管1次,並用l:5000呋喃西林液沖洗膀胱,每日1~2次。在操作過程中,最好選擇FoIey氏尿管,可有效地防止逆行性尿路感染。還要保持引流系統的密閉和通暢,引流管和集尿袋的位置低於膀胱水平。長期留置尿管雖然可以解決下尿路梗阻問題,但可能引起膀胱攣縮、膀胱結石、尿瘻,增加泌尿系感染機會,影響性生活和康復訓練。

  2、間歇導尿脊

  髓損傷病人施行間歇導尿術,可使膀胱週期性擴張與排空,維持近似正常的生理狀態,促使膀胱功能恢復。

  間歇導尿優點:

  (1)有效地防止泌尿系的感染;

  (2)加快膀胱功能的恢復;

  (3)便於進行作業療法、運動療法等康復訓練;

  (4)保持床單清潔,有效防止壓瘡;

  (5)不需要外周接尿器。

  缺點:

  (1)增加了護理時間;

  (2)夜間導尿影響睡眠;

  (3)需要適當限制人量。受傷後3周或4周,脊髓休克期過後進入恢復期,此時是膀胱訓練的最佳時期,錯過此期膀胱就會停止在不可逆恢復階段。

  二、康復訓練

  1、反射性排尿訓練

  損傷後3d,2h到3h開放尿管1次。開放尿管時,囑咐病人有意識地做正常排尿動作,同時叩擊恥骨上區,摩擦大腿內側,牽拉陰毛,擠壓陰莖頭部,擴張肛門等,尋找刺激排尿反射的觸發點,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可以形成條件反射,每當膀胱充盈時,刺激觸發點,就能排出尿來。部分病人出現膀胱充盈先兆(如出汗、心跳加快等)時,即可刺激觸發點排尿。操作時注意動作連貫,切忌用力過猛。傷後3周或4周拔除尿管後行間歇導尿前,可反覆行按摩、叩擊,並觀察排尿情況。按摩、叩擊下腹部時,最好採取平臥位,避開其他的康復訓練。膀胱過度充盈時忌按摩。

  2、加壓排尿

  通過增加膀胱內壓力促進膀胱排空,適用於逼尿肌活動功能下降伴有括約肌功能降低或括約肌功能不全病人的治療。評估病人膀胱充盈程度,定時加壓排尿。最常用手法CA'ede法和Ualsalva法。Credo法:用手按摩膀胱3~5min,用拳頭由臍部深按壓向恥骨方向滾動,動作緩慢輕柔,同時囑病人自行吸氣配合增加腹壓,持續壓至尿不再排出為止。Ualsalva屏氣法:病人取坐位,身體前傾放鬆腹部,屏氣呼吸,用力將腹壓傳到膀胱、直腸、骨盆底部,屈曲膝關節與髖關節,使大腿貼近腹部,增加腹部壓力,注意指導病人自己加腹壓排尿,並嚴格掌握加壓排尿時機,避免膀胱高度充盈擠壓而破裂,以及恥骨上加壓引起尿液反流。需強調的是,在沒有明確膀胱型別之前進行按壓是不安全的,除非在膀胱反射的同時進行肛門括約肌牽張加手法按壓起到排尿協同作用,否則在括約肌反射亢進和逼尿肌,括約肌失調情況下做膀胱按壓存在一定危險性。

  3、神經藥物應用與監護合理使用

  藥物可以改善sCI後膀胱尿道的功能,主要通過增加或阻滯影響貯尿和排尿功能的神經介質來實現。影響膀胱貯尿和排尿功能的神經遞質及其作用非常複雜。由於某一受體藥物可能作用於神經系統的許多部位,在有的部位起興奮作用,在另一些部位可能起抑制作用,使其最終效果難以估計。另外,神經遞質的作用效能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僅隨生長髮育而進化,也隨損傷、疾病和衰老而變化。因此,在掌握藥物治療一般原則的基礎上,對每一膀胱功能障礙病人,均應區別對待,採用個體化的藥物治療。給藥前要了解治療目的、用藥史、病人的基本生理情況(包括年齡、生命體徵、肝腎功能等)以及配藥時注意藥物配伍要求與禁忌。給藥後評價藥物療效,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及時給予針對性處理。

  4、外科治療

  手術治療與監護膀胱尿道結構性手術可增加膀胱的容量與動力,降低尿道出口阻力,如迴腸代膀胱術、尿道外括約肌切開術等。周玉虹等指出,代膀胱內腸黏液的分泌量具有規律性,呈現出上升一高峰―下降的趨勢,但並不消失,護理工作中應相應增減膀胱沖洗的次數,即從術後3d,每天1次或2次,至7d增至每天3次或5次,甚至更多,防止尿管堵塞、尿液排出不暢等併發症發生。蘇秋棉等報道,利用脊髓損傷平面以下的軀體神經與骶神經吻合可重建膀胱功能。膀胱尿道神經性手術可在一定程度上重建脊髓損傷後痙攣性膀胱病人的排尿功能,手術前泌尿系感染者除抗生素治療外,應鼓勵多飲水,沖洗尿路。手術方式的關鍵步驟在於神經根的準確定位,因此術前須禁用阿托品,若病人正在服用抗毒蕈鹼類藥物,則需在術前7d停藥,以免藥物抑制膀胱收縮,影響手術中對膀胱壓力的判斷。術後吻合的神經、神經根需要6個月至1年或更長的時間恢復功能,因此病人排尿障礙仍需通過導尿及針刺等方法加以解決。

  5、傳統醫學療法

  中醫理論認為,脊髓損傷後尿瀦留屬於中醫的“痺證”範疇,跌僕損傷,瘀血阻滯,督脈受損,督脈主一身之陽氣,剛氣不足,膀胱氣化失利,故排尿障礙;且損傷日久,腎氣虧虛,精氣生化乏源,不能溫煦機體,加之瘀血阻滯其運化,更加重了尿液的滯留;且脾為一身水液代謝之樞紐,久臥傷脾,亦促進了尿液的瀦留。因此針刺主要以補腎滋陰、通利小便等原則立法。傷後體衰,針刺氣海、關元以補元氣,祛腹脹,調整膀胱氣機,通順阻滯;中極為膀胱之募穴,三陰交是三陰經交匯穴,三陰經循行少腹或陰器,能通調下焦之氣機,使小便恢復正常。加之與水道、歸來、陰陵泉3穴配合,更可促進利尿、消脹除溼之功。會陰穴是衝、任、督脈從小腹下出體外之交匯處,主治泌尿、生殖之證。《鍼灸甲乙經》載:“主小便難,竅中熱,男子陰端寒,女子血不通”。且其區域性有會陰淺、深橫肌,並有會陰神經的分支,因此,是治療膀胱疾患的主要穴位。配穴關元、氣海、中極;腎俞、膀胱俞均為治療膀胱疾患的區域性用穴,配合主穴起到補腎、助膀胱氣化的作用。運用會陰穴為主的針刺治療,操作簡單,創傷性小,療效顯著,值得在臨床康復治療中推廣應用。

  6、治療體會

  (1)電針

  八s、會陽穴脊髓損傷性尿瀦留屬中醫“癃閉”的實證範疇,多由於膀胱氣化功能失調所致。八露、會陽穴屬膀胱經的腧穴,具有調節膀胱氣化功能的作用。穴位解剖:其下為骶骨神經孔、尾骨的裂孔,所傳出的神經內支配子宮、膀胱、直腸等盆腔臟器,外分佈於前後二陰。電針經穴位直接刺激骶神經根所傳出神經,被動引起逼尿肌及膀胱內括約肌肌肉節律的收縮和舒張運動,增加二者之間的協調功能,有利於排尿反射的形成;同時電針刺激神經傳入纖維,反射性興奮脊髓及高階排尿中樞,使排尿中樞發放衝動下行至膀胱,支配逼尿肌及括約肌,促進二者協調運動完成排尿反射,故療效優於常規取穴方法。

  脊髓損傷性尿瀦留在骨外科常見,多數患者在手術出院進入康復階段時採用鍼灸治療,病人在這段時間要靠留置尿管排尿,留置尿管時間越長感染機率越高。本課題在西醫綜合醫院實施,是在骨外科醫生與鍼灸醫生協作下完成,在脊髓損傷急性期進行鍼刺治療。筆者體會到在患者脊髓損傷後還沒有出現尿路感染時,如果病情允許,鍼灸醫生應及早介入實施針刺治療,膀胱功能恢復較快,效果較好。該方法簡單易行,易於推廣應用,同時能夠縮短尿管留置時間,減少了感染機率,對患者的膀胱功能的恢復和截癱康復治療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2)蔥葉治療

  《內經》記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認為膀胱排尿與氣化功能有關;腰為腎之府,腰部損傷等可影響膀胱氣化功能而引發尿閉。有文獻記載:蔥,辛、溫,具有通陽解毒作用。小便不通,蔥白連葉搗爛,入蜜,含外。腎上即通。故用蔥葉搗碎,取汁口服,渣外敷神闕穴,一次性治療有效率達98.00%。現代醫學已經證明:藥物可以通過面板吸收;不同部位的面板結構有一定的差異,以致藥物吸收程度也不一樣。臍在胚胎髮育過程中為腹壁最後閉合處,表皮角質層最薄,屏障功能最弱,最容易穿透彌散;且臍下無脂肪組織,面板和筋膜、腹膜直接相連,故臍部面板結構的特點最有利於藥物吸收。同時予以口服蔥汁,內外用藥,因而取得了理想療效,且在治療過程中未發現不良反應。雷氏同樣採用蔥葉搗碎,汁內服、渣外敷,療效好,治療脊髓損傷性尿瀦留用藥安全,且取材容易,製作簡單,價格低廉,值得臨床及社群推廣應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