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脊柱科 副主任醫師 劉汝銀

  肌肉力量練習應當貫穿康復計劃的始終。每次應練習至肌肉有酸脹疲勞感為宜,充分休息後再進行下一組。肌肉力量的提高是恢復關節穩定性的關鍵因素,應當堅持鍛鍊。膝關節的腫脹會伴隨著整個練習過程,直至膝關節屈伸活動角度及肌肉力量基本恢復正常時,膝關節腫脹才會逐漸消退。如果出現膝關節腫脹突然加重,應調整練習,減少活動量,必要時應及時回醫院複查。功能鍛鍊後即刻給予冰敷15~20分鐘。如平時感到關節腫、痛、發熱明顯,可以繼續冰敷,每日2~3次。一般病人術後按四個階段進行康復鍛鍊,可較好恢復膝關節的功能;

  第一階段:術後1-7天(術後水腫期)

  第一週鍛鍊方案。支具要求:膝關節支具鎖定在0度伸直位。可以扶雙柺下地行走,患肢不負重;功能鍛鍊:踝關節主動屈伸鍛鍊(踝泵):踝關節用力、緩慢、全範圍的跖屈、背伸活動,可促進血液迴圈,消除腫脹,對防止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有重要意義。每日2小時1次,每次1~2組,每組20個;等長訓練:股四頭肌等長收縮、N繩肌等長收縮練習;活動髕骨:用手將髕骨上下左右推動,每日4次,每次1~2組,每組4方向,每組15個;直腿抬高訓練:伸膝後保持膝關節伸直,抬高至足跟離開床面10~15釐米處,保持30~60秒/次;每天鍛鍊3組,每組20~30次。

  第二階段:術後2~3周(最大化保護期)

  進展到第2階段標準:股四頭肌的力量控制自如,能夠比較輕鬆的做到直腿抬高;膝關節能夠完全被動伸直;被動屈伸膝關節活動達到0~90度;良好的髕骨活動;膝關節腫脹減輕;

  第2周鍛鍊方案:繼續以上練習的基礎上,加強終末伸膝肌肉力量練習:在膝關節接近伸直的範圍內(0~20度)進行伸膝關節力量鍛鍊,每日4次,每次1~2組,每組20個,組間休息2分鐘;抗阻的踝跖屈訓練:對抗外界阻力的情況下,腳尖用力向下踩;膝關節活動度的鍛練:被動屈膝0~100度,主動屈膝0~80度。

  第三階段:控制行走階段(術後4~6周)

  進展到第3階段的標準:主動膝關節屈伸活動度 0~90度;膝關節腫脹進一步減輕

  術後第4周鍛鍊方案:直腿抬高:可以抗阻力,阻力由0.5磅(或250克)逐漸增加到5磅(2.5千克);髖關節內收、外展、後伸抗阻訓練:阻力由0.5磅(250克)逐漸增加到5磅(2.5千克);微蹲訓練(0~30度),每次持續30秒,每組重複20次,每日3組;負重及平衡訓練:在康復科治療師指導下訓練。平行槓內患肢部分負重訓練(從25%開始),重心前後、左右轉移訓練。游泳池內行走20分鐘;功率自行車訓練 15分鐘。

  術後5~6周鍛鍊方案:膝關節活動度訓練:被動膝關節活動:0~125度,主動活動度:0~105度;N繩肌抗阻力訓練:抗阻力屈膝關節;負重及平衡訓練:平行槓內患肢部分負重訓練(50%~100%),重心左右、前後轉移訓練。

  第四階段:術後7-12周(中期保護階段)

  進展到第4階段的標準: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度 0~125度;股四頭肌力量損失≤40%(Biodex測定結果);N繩肌力量損失≤20%(Biodex測定結果);此階段患者能夠完全脫離柺杖行走。

  第四階段鍛鍊方案:膝關節屈伸活動度: 被動膝關節屈伸活動度達到0~140度,主動膝關節屈伸活動度達到0~120度;力量訓練:單腿提足跟訓練:20個/組;功率自行車抗阻力訓練:15分鐘;蹲起訓練:每組20個,每日3組;平衡訓練:在堅硬地面上訓練單足站立,或使用平衡板訓練;上下臺階訓練;髖關節訓練器抗阻訓練:前屈、後伸、外展、內收;Biodex等速耐力訓練股四頭肌力量(在醫院康復科進行);本體感覺訓練(膝關節穩定性訓練);重心轉移訓練;向後行走訓練。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